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孛鲁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孛鲁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生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

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曰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

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曰:“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

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诏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郑衍德、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

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①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译文

十七岁时,进入帝王巡行在外的临时住所朝见。当时太祖在西域,夏国君主李王暗中勾结外敌支援,存有反叛异心,太祖下密诏让孛鲁去讨伐。甲申年秋天九月,孛鲁攻打银州,攻克了那里,砍杀敌兵数万人,俘获人丁和马匹、骆驼、牛、羊数十万,俘虏了监府塔海,命令都元帅蒙古人不华领兵守住银州的要害,自己返回来了。

乙酉年春天,孛鲁又去行在所朝见太祖。武仙叛变,胁迫居民逃到双门寨。武仙的弟弟在军中做人质,带领全家逃回。孛鲁派遣撒寒追到紫荆关,斩了他。丙戌年夏天,皇帝下诏书分封功臣以户数和人口作为食邑,称为十投下,孛鲁位居第一。宋朝将领李全攻陷了益都,捉住元帅张琳送到楚州。秋天九月,郡王带孙率兵把李全围困在益都。

冬天十二月,孛鲁领兵进入齐州,先派遣李喜孙去招降李全,李全打算投降,他的部将田世荣等人不同意,杀了李喜孙。丁亥年春天三月,李全突围打算逃跑,孛鲁截击并大败了他们,李全的部队相互践踏和淹死的不计其数。夏天四月,城中食物吃光了,李全投降。

诸位将领都说:“李全是走投无路才出来投降的,并不是真的心服,现在如果不杀掉他,将来一定会成为祸患。”孛鲁说:“不是这样的,杀一个人容易,但山东没有投降的人还有很多,李全平日很得人心,杀了他不能树立自己的威严,只白白地失去民心。”上表禀告皇上,皇上诏令孛鲁自行决断处理此事。

孛鲁于是任命李全负责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任命田世荣做他的副手,其他郡县听见风声都诚心归附,山东全境都平定了。当时滕州还被金人守住,诸将中有人说天气炎热不能进攻,孛鲁说:“皇上亲自统领大军,平定西域好几年,没有听说碰上天热就不打仗的,我们怎么敢图安逸呢!”于是催促进兵。

金兵出来应战,被打得大败,斩杀了他们三千多人,其他老幼都开门出来投降。九月,孛鲁率军回来,到达燕州,在昌平打猎,老百姓向他进献牛肉和酒,他谢绝了。等回到家里,赐给管理楼馆人员银子数百两。得知太祖驾崩后,他急忙奔赴北方朝廷,哀痛过度而形成疾病。戊子年夏天五月逝世,终年三十二岁。

至治元年,诏令封他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定。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