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孛魯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孛魯,魯國王木華黎之子。沉毅魁傑,寬厚愛人通諸國語,善騎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時太祖在西域,夏國主李王陰結外援,蓄異圖,密詔孛魯討之。甲申秋九月,攻銀州,克之,斬首數萬級,獲生口馬駝牛羊數十萬,俘監府塔海,命都元帥蒙古不華將兵守其要害而還。

乙酉春,復朝行在所。武仙叛,脅居民遁於雙門寨。仙弟質於軍中,挈家逃歸,遣撒寒追及於紫荊關,斬之,丙戌夏,詔封功臣戶口為食邑,曰十投下,孛魯居其首。宋將李全陷益都,執元帥張琳送楚州。

秋九月郡王帶孫率兵圍全於益都冬十二月孛魯引兵入齊先遣李喜孫招諭全全欲降部將田世榮等不從殺喜孫丁亥春三月,全突圍欲走,邀擊大敗之,自相蹂踐溺死不可勝計。夏四月,城中食盡,全降。諸將皆曰:「全勢窮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誅,後必為患。」孛魯曰:「不然,誅一人易耳。

山東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殺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聞,詔孛魯便宜處之。乃以全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鄭衍德、田世榮副之,郡縣聞風款附,山東悉平。時滕州尚為金守,諸將或言炎暑未可進攻,孛魯曰:「主上親督大軍,平定西域數年,未聞當暑不戰,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進兵。

金兵出戰,敗之,斬三千餘級,其餘老幼開門出降。九月,師還,至燕,獵於昌平,民持牛酒以獻,卻之。及還,賜館人銀數百兩。聞太祖崩,趨赴北庭,哀毀遘①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詔封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忠定。 【注】①遘:通「構」。構成,造成。 (節選自《元史•孛魯傳》)

譯文

十七歲時,進入帝王巡行在外的臨時住所朝見。當時太祖在西域,夏國君主李王暗中勾結外敵支援,存有反叛異心,太祖下密詔讓孛魯去討伐。甲申年秋天九月,孛魯攻打銀州,攻克了那裡,砍殺敵兵數萬人,俘獲人丁和馬匹、駱駝、牛、羊數十萬,俘虜了監府塔海,命令都元帥蒙古人不華領兵守住銀州的要害,自己返回來了。

乙酉年春天,孛魯又去行在所朝見太祖。武仙叛變,脅迫居民逃到雙門寨。武仙的弟弟在軍中做人質,帶領全家逃回。孛魯派遣撒寒追到紫荊關,斬了他。丙戌年夏天,皇帝下詔書分封功臣以戶數和人口作為食邑,稱為十投下,孛魯位居第一。宋朝將領李全攻陷了益都,捉住元帥張琳送到楚州。秋天九月,郡王帶孫率兵把李全圍困在益都。

冬天十二月,孛魯領兵進入齊州,先派遣李喜孫去招降李全,李全打算投降,他的部將田世榮等人不同意,殺了李喜孫。丁亥年春天三月,李全突圍打算逃跑,孛魯截擊並大敗了他們,李全的部隊相互踐踏和淹死的不計其數。夏天四月,城中食物吃光了,李全投降。

諸位將領都說:「李全是走投無路才出來投降的,並不是真的心服,現在如果不殺掉他,將來一定會成為禍患。」孛魯說:「不是這樣的,殺一個人容易,但山東沒有投降的人還有很多,李全平日很得人心,殺了他不能樹立自己的威嚴,只白白地失去民心。」上表稟告皇上,皇上詔令孛魯自行決斷處理此事。

孛魯於是任命李全負責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任命田世榮做他的副手,其他郡縣聽見風聲都誠心歸附,山東全境都平定了。當時滕州還被金人守住,諸將中有人說天氣炎熱不能進攻,孛魯說:「皇上親自統領大軍,平定西域好幾年,沒有聽說碰上天熱就不打仗的,我們怎麼敢圖安逸呢!」於是催促進兵。

金兵出來應戰,被打得大敗,斬殺了他們三千多人,其他老幼都開門出來投降。九月,孛魯率軍回來,到達燕州,在昌平打獵,老百姓向他進獻牛肉和酒,他謝絕了。等回到家裡,賜給管理樓館人員銀子數百兩。得知太祖駕崩後,他急忙奔赴北方朝廷,哀痛過度而形成疾病。戊子年夏天五月逝世,終年三十二歲。

至治元年,詔令封他為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定。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