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杜本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杜本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杜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后徙天台,又徙临江之清江,今为清江人。本博学,善属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及入为御史大夫,力荐于武宗。尝被召至京师,未几归隐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时,闻其名,及即位,以币①征之,不起。至正三年,右丞相以隐士荐,诏遣使赐以金织文②币、上尊酒,召为翰林待制③、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趣④之行。至杭州,称疾固辞,而致书于丞相曰:“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⑤,而跻⑥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
本湛静寡欲,无疾言遽色。与人交尤笃于义,有贫无以养亲、无赀⑦以为学者,皆济之。平居书册未尝释手。天文、地理、律历⑧、度数⑨,靡不通究,尤工于篆隶。 (选自《元史•列传•卷八十六》) 【注】①币:用作礼物的丝织品。②文:同“纹”,花纹。③翰林待制:官职名,后文“奉议大夫”“国史院编修官”都是官职名。④趣:催促。⑤制礼作乐:制定礼乐制度。⑥跻:登,上升。⑦赀(zī):钱。⑧律历:乐律和历法。⑨度数:算术。
译文
杜本,字伯原,他的祖先居住在京兆,后来搬迁到天台,又搬迁到临江的清江,现在是清江人。杜本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到他所送上的《救荒策》,(对此)感到非常惊奇,等到入朝担任御史大夫后,向武宗极力推荐(杜本)。(杜本)曾经被征召到京城,没有多久就回来隐居在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名声,等到(文宗)即位后,用丝织品为礼物征召他,(他)没有应召。到正三年,右丞相用隐士名义的身份推荐(他),(皇上)下诏派使者赐给他绣有金织花纹的丝织品、上等美酒,召任他担任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使者传达皇帝、丞相的意愿,催促他动身。到了杭州,自称患病坚决推辞,并给丞相写信道:“把万事合为一个道理,把万民合为一条心,把千年合为一天,把四海合为一家,就可以谈论制定礼乐制度,从而上升到五帝三王时那样的盛世了。”于是不再往前走。
杜本向来清静寡欲,没有严厉的言语、急躁的神色。与人交往尤其注重义气,(遇到)因为贫穷不能奉养父母、没钱不能求学的人,(杜本)都接济他们。平时在家书本不曾放下过。天文、地理、乐律和历法、算术,没有不(进行)全面研究的,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