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杜本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杜本傳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杜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後徙天台,又徙臨江之清江,今為清江人。本博學,善屬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術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及入為御史大夫,力薦於武宗。嘗被召至京師,未幾歸隱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時,聞其名,及即位,以幣①征之,不起。至正三年,右丞相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文②幣、上尊酒,召為翰林待制③、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趣④之行。至杭州,稱疾固辭,而致書於丞相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⑤,而躋⑥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

本湛靜寡慾,無疾言遽色。與人交尤篤於義,有貧無以養親、無貲⑦以為學者,皆濟之。平居書冊未嘗釋手。天文、地理、律歷⑧、度數⑨,靡不通究,尤工於篆隸。 (選自《元史•列傳•卷八十六》) 【注】①幣:用作禮物的絲織品。②文:同「紋」,花紋。③翰林待制:官職名,後文「奉議大夫」「國史院編修官」都是官職名。④趣:催促。⑤制禮作樂:制定禮樂制度。⑥躋:登,上升。⑦貲(zī):錢。⑧律歷:樂律和曆法。⑨度數:算術。

譯文

杜本,字伯原,他的祖先居住在京兆,後來搬遷到天台,又搬遷到臨江的清江,現在是清江人。杜本博學多才,擅長寫文章。江浙行省丞相忽剌術得到他所送上的《救荒策》,(對此)感到非常驚奇,等到入朝擔任御史大夫後,向武宗極力推薦(杜本)。(杜本)曾經被徵召到京城,沒有多久就回來隱居在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的時候,聽說了他的名聲,等到(文宗)即位後,用絲織品為禮物徵召他,(他)沒有應召。到正三年,右丞相用隱士名義的身份推薦(他),(皇上)下詔派使者賜給他繡有金織花紋的絲織品、上等美酒,召任他擔任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使者傳達皇帝、丞相的意願,催促他動身。到了杭州,自稱患病堅決推辭,並給丞相寫信道:「把萬事合為一個道理,把萬民合為一條心,把千年合為一天,把四海合為一家,就可以談論制定禮樂制度,從而上升到五帝三王時那樣的盛世了。」於是不再往前走。

杜本向來清靜寡慾,沒有嚴厲的言語、急躁的神色。與人交往尤其注重義氣,(遇到)因為貧窮不能奉養父母、沒錢不能求學的人,(杜本)都接濟他們。平時在家書本不曾放下過。天文、地理、樂律和曆法、算術,沒有不(進行)全面研究的,尤其擅長篆書和隸書。[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