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人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谋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发掘年代,1965年。 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 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遗址简介
元谋人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麓。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2]
考古发现
据考古发现,早在170万年前,我国即已存在有远古人类——云南元谋猿人。 1965年初,为了配合西南地区建设和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的勘察设计,国家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工作者钱方、赵国光、浦庆余、王德山4人,组成西南地区新构造研究组到达元谋。 发现元谋东南方向上那蚌一带底层出露好、化石多、构造现象清楚,决定把上那蚌地区作为勘察研究重点。5月1日午后17时左右,钱方在上那蚌村西北方向800米处牛肩包西南一个高4米的元谋组组成的褐色土包下部,发现了几颗半露出地表的云南马牙齿化石。
化石遗迹
当钱方挖掘云南马牙齿化石时,发现在云南马牙齿化石旁边还有一些化石,化石大部分埋在土中;表面露出一些痕迹,当时即用地质锤的尖端进行仔细挖掘,惊奇地发现了2颗人牙化石。其中一颗牙齿化石齿冠半露地表,牙根埋在土中,另一颗则全部埋在土层中,两颗牙齿化石相距10余厘米,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啮齿类动物的下牙床及其他一些化石碎片。 研究组的其他人看到这两颗呈浅灰白色、化石程度较深的牙齿化石后,兴奋异常,认为有可能是原始人类或猿类的一对门齿。第二天早晨,研究组再次来到牙齿化石发现地区,在小土包上进行仔细搜索和挖掘,又找到了几颗马牙、牛牙、鹿角和一些化石碎片。
当年9月,牙齿化石带回北京后,经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教授研究鉴定,认为其基本形态可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比我国在此之前发现的“北京人”、“蓝田人”化石早100多万年,属于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随之以发现化石产地的元谋县命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猿人”,成为中国首次发现的早更新世古人类。
出土文物
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
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
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发掘测定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元谋人遗址。地层中出土了6件石器,3个层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说明“元谋人”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会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70万年。随后,地质研究所和贵阳地化所分别采集元谋组古地磁样,并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 1984年以后,地质力学所、云南省地科所、贵阳地化所等单位再分别采样、测定。多次映证“元谋人”的时代仍为170万年。 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黄培华等用电子自弦共震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60万年,再次证明“元谋人”时代的古老性。如今,尽管认为“元谋人”的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意见依然存在,但是,“元谍人”时代属于早更新世,距今年代为170万年的观点已普遍被学术界所承认。
化石研究
=
“元谋人”的牙齿 === “元谋人”的牙齿为同一青年男性个体的左侧、右侧上内侧门齿,齿冠长度分别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宽度分别是8.1和8.6毫米,高度虽经磨耗而减小,但仍达11.2和11.1毫米。“元谋人”经研究归属早期直立人。其特征为:牙齿粗硕,齿冠扩展指数达141.9;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的部分较为隆突外,其余部分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面;舌面的底结节发达,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铲型结构。研究者认为“元谋人”应为直立人的一个新亚种,建议以发现人类化石的元谋县为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Hommo erectus yuanmouensin,sub sp.nov)。 元谋人遗址发掘时,地层中发现大量碳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大致可分为3层,分布在上下3米的界线内,有的较集中,呈鸡窝状,碳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地层中还含有烧骨(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谋人”已会使用火的可能性。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
石制品
先后出土的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哺乳动物化石
与元谋人共生过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
遗址价值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谋人遗址有纪念碑,不远处有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关实物、资料。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地处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心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自此被载入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第一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