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里区台湾新北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台北盆地之西北端,总面积为39.4933平方公里,呈长形带状,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侧,东北隔淡水河与淡水区相望,西接林口区,南隔观音山五股区为邻,西北滨临台湾海峡,东邻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 【新北市讯】新北市八里区行政大楼新建工程于106年10月3日在市长朱立伦主持下举行动土仪式,八里乡亲满心期盼的新地标行政机关即将开工兴建。

因应八里区公所现有[办公]厅舍老旧,不符现代化便民服务需求,[新北市政府]特别编列预算,并由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处代办规划兴建新北市[八里区行政园区];朱立伦表示,八里区行政大楼共有八里区公所、五股户政事务所八里区所及八里区清洁队等3个合署办公单位,大楼旁规划一座[演艺厅],完工后将提供八里乡亲一个功能完善的服务空间,减少往返于不同机关间的交通时间,并带动八里的整体发展。区长庄茂坤则表示,感谢市长同意兴建,新北市政府相关局处的协助,以及在地议员、里长、乡亲们的支持与努力,让八里终于将拥有一栋崭新的行政大楼;此次,开工动土典礼是由八里在地[大崁里]社区关怀据点长者精彩表演弄狮,热闹迎接行政“新厝”的到来,表演结束市长热情地与长者合照。

八里行政大楼兴建基地座落于台北港特定区新开辟的都市计画绿带上,建筑外观结合八里地貌及十三行博物馆,并利用建筑设计手法将绿带还给城市,缝合地方游憩资源,并塑造地面层可延伸的屋顶公园,不仅维持都市计画绿带原有功能,更设置游憩走廊,可以上到暸望台远眺台北港及淡水河,让乡亲觉得这不仅是行政机关,更是一个休闲场域。

此外,本[行政中心]洽公空间主要配置在地面层,并引入绿色中庭、走廊、有天窗的穿堂和穿透性的室内隔间,塑造亲切又多层次的室内景观,同时也与开放空间结合,融入散步、运动、游戏、聚会,和小型商业市集等日常活动,并以区位优势,整合大众交通与停车空间,未来将成为八里居民的生活汇集的新时代之行政中心。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简称十三行博物馆,位于今台湾新北市[八里左岸],为台湾第一座市立考古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物及广场共约四公顷,包括本馆建筑群为展示情境,设有遗址出土各项重要文物常设展、特展厅、考古学习体验室。馆中介绍有关十三行文化、植物园文化、圆山文化等过去的遗迹与背景。地名变迁 在荷兰人统治时代[,观音山]叫淡水山(出现在1654年荷兰人‘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中编号37的Tamswijse berch),但汉人习称八里分(坌)山,系因山边的原住民部落八里坌社而得名。[1]

[康熙]年间,乃延用[八里坌山]的地名(康熙二十四年蒋毓英“台湾府志”)。

清朝雍正年间(西元1710年代)也曾因兴直堡改为“兴直山”,但在各地方史籍中仍以“八里坌山”称之。[2]

后来改为观音山的说法有二:一说是乾隆17年(西元1752年)客家籍贡生胡焯猷(福建汀州永定人)在山路西云岩筹建大士观(今五股区西云岩寺)而得名,一说是由于山棱起伏变化,从关渡一带眺望时,山型起伏貌似观音菩萨的面容仰天的侧面而得名。[3]

据台湾著名的地名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陈国章教授所著的台湾地名辞典,认为该地的地名是因“形似观音菩萨的山”而得名。[4]

坌岭吐雾 由于季风吹来台湾海峡的水气,遇到观音山岭的阻挡,便降下化为云雾,有如飘绵滚絮、变幻无常,蔚为奇观.被文人雅士命名为“坌岭吐雾”,名列清代淡北八景之一。同治年间大龙峒举人陈维英曾题诗赞曰:“坌岭微茫八里间,连朝吐雾罩鸦鬟,此中定有深藏貌,未许分明见一斑”。[5]

地质地形 观音山为单一中心喷发的火山碎屑、凝灰岩与熔岩交替组成之复式火山,其火山口位于观音山硬汉岭和其西的牛港棱之间,略呈圆形,南北有缺口,直径约800公尺。[6]观音山最早于60万年前喷发,目前为止共喷发三次。[7]观音山是大屯火山汇最西的一部分,但火山的主体因岩浆库喷发耗竭而萎缩形成塌陷破火山口,是为全台湾属一属二之大火山口。[8]其北侧以火山熔岩为主,南侧以火山碎屑流为主,火成岩以安山岩为主,另外含有一些早期喷发的玄武岩,越晚期的喷发则形成含角闪石的安山岩。淡水河沿著观音山麓流入台湾海峡,因两侧的火山熔岩与碎屑物漫流入海,而形成火山海岸。

因锥状火山体的地形特性,观音山周围形成放射状水系及棱线,棱线间形成许多谷地[7],其地名通常带有“坑”字,其中以山体南侧的中坑规模最大,为穹丘地形,受岩脉侵入而拱起成为穹窿状倾斜[6],使中坑内部的观音坑溪形成环状水系。其他例子如中坑东北部的观音坑、位于五股坑溪流域的五股坑、牛港棱西南的荖阡坑、中直坑溪(观音坑溪支流)流域的直坑等。[7]

观音山地区地层基盘为观音山层(更新世砂岩、泥岩互层),属于陆相或滨海相知早期更新世沉积,现今于观音山东侧的石壁脚及南侧的中坑地区有出露。而山体中心、北侧的大堀湖、[牛寮埔、羊花仑],以及西侧的牛港棱、荖阡坑等地均为更新是凝灰角砾岩、安山岩等火成岩类,其中安山岩地层依喷发时间顺序有些许差异,下层为普通辉石安山岩,中层为两辉安山岩,也是观音山地区分布最广的岩层,成为观音山石的石材[9],上层则为紫苏辉石安山岩及角闪石紫苏安山岩。[10]而受区域性地壳隆升及海平面变化等影响,观音山体北侧及东侧有海阶分布,共有七阶,最高阶约285至350公尺。[11]

硬汉岭 硬汉岭为观音山最高峰,海拔609公尺,山顶拥有360度视野,可眺望台北港、淡水河、大屯山区、台北盆地、林口台地等地区,能见度极佳时可望见圣棱线、南湖群峰等。[12]硬汉岭山顶设有展望台及硬汉碑,主要登顶路线为硬汉岭步道,为1961年宪兵学校的受训成员在此地做体能训练而设立,当时称为硬汉路,并于登顶前的阶梯设立牌楼,于上坡面刻有“走路要找难路走,挑担要拣重担挑”,下坡面刻有“为学硬汉而来,为作硬汉而去”之对联。[13][14]


历史

从考古遗址研究,八里自史前时代即有原住民族活跃于此,与南岛文化渊源很深。

史前时代

由于八里扼制[淡水河]河口南岸,背依之观音山和对岸的[大屯山]都是极佳的航途指标,加上八里是南崁至台北盆地中唯一有较宽之冲积平原的地区,可追溯至七千年前之大坌坑文化,引领台湾进入新石器时代。从今日大坌坑、十三行、讯塘埔、长道旧社等遗址的考古发崛中,可看到丰富的文化遗留。尤其十三行文化,乃距今1800年前至500年前时期,为台湾人进入铁器时代的代表,引领八里成为台湾考古学最热门的地区。[1] 现今八里区居民多由外地迁入,已非早期本地原住民族后代。

早期原住民族较有名的聚落有15处,但以下列5处为本区重要考古遗址:[1]

  1. 大坌坑聚落(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
  2. 下罟大埔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3. 长道坑口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4. 渡船头聚落(约公元前1330年~公元前900年)
  5. 十三行聚落(约公元200年~公元1505年)

外部连结

外部连结

  • 1.0 1.1 八里区公所《八里乡志开发篇》 请检查|url=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