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兴平市古称"犬丘",原为兴平县,1993年撤县设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西部,渭河北岸,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5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总面积496平方千米,人口62万。年平均气温13.1℃,年降水量585毫米。东经咸阳距西安市40千米,西经扶风县至宝鸡市162千米,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工业已形成航海、航空、电子、医药、轻工等50多个行业。陇海铁路、西宝公路横贯全境,西兰公路从北穿过,各乡镇均通公路。名胜古迹有汉茂陵、霍去病墓、杨贵妃墓、兴平北塔等。土特产有兴平醪糟、云云馍等。[1]
建制沿革
公元前21世纪,黄河以西秦岭以北为雍州,兴平属雍州,是犬戎族聚居之地,故称"犬丘"。
公元前9世纪初,西周懿王时,王室衰,北方猃狁族强盛,对镐京威胁很大,懿王二年(前908),都城从镐京(今长安)迁至"犬丘"(今兴平县阜寨乡南佐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为东周。东周以后犬丘属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之地,改名"废丘"。《国语韦昭注》曰:"周时犬丘,懿王所都,秦欲废之,更名废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废丘置县,并在京畿置内史。废丘属内史管辖。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入关,大封诸王。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临潼);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汉王刘邦怨项羽背约,五月领兵从故道出袭雍地,八月塞王、翟王降汉,废丘章邯被汉兵围困。
公元前205年五月,汉王刘邦引水灌废丘,雍王章邯兵败自杀,废丘归属汉王管辖。
汉高祖三年(前204)改废丘县为槐里县(今阜寨乡南佐村),属中地郡辖。
九年废中地郡,复属为内史辖治。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在槐里县茂乡为武帝修建陵墓。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在茂乡建"茂陵县"(县治在今西吴乡窦马村)。与槐里县同属右内史辖。后又改为右扶风辖,治所在长安。
公元9年,王莽改汉为"新",大改官名、地名,改槐里县为槐治县,改茂陵县为宣城县。
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槐里县、茂陵县,把右扶风治所由长安迁到槐里县。
三国时关中属曹魏管辖,黄初元年(220),改平陵县为始平县,撤销茂陵县并入始平县,又改右扶风为扶风郡。始平、槐里属扶风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在槐里县置始平郡,辖槐里、始平、武功、鄠县。
东晋至十六国时期(317~420),兴平先后归属前赵、前秦、后秦。前秦苻坚永兴元年(358),把始平县治所移到茂陵故城今窦马村(原城楼上有砖刻"始平旧址"四字,1952年拆掉)。
后秦皇初元年(394),姚兴攻杀苻登灭前秦,称帝于槐里。南北朝时期,槐里、始平先后归北魏、西魏、北周管辖,仍属雍州始平郡,右扶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去始平郡,复名右扶风,治所由槐里迁至长安,辖始平、槐里。
北魏永安元年(528),始平县治所移至今县城东北15里处今之固显村(固显即故县之讹音),隶属扶风郡。
西魏恭帝元年(554),又把始平县治所迁回旧址。北周明帝元年(557),撤销槐里县,其辖地并入始平县。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始平县治所移到今县城东南10里,章邯所建的文学城(约今西吴乡王家村、北马村处),仍属扶风郡辖。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扶风郡,始平县改属京兆郡,后始平县又改属雍州。
隋大业三年(607),废雍州,京兆郡辖始平县。隋大业九年(613),始平县治所由文学城迁到今兴平县城址,仍属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废郡设州,改隋朝时的京兆郡为雍州,辖始平县。
武德三年(620)划始平县西部,在长宁设扶风县,归稷州辖。
贞观元年(627),撤销稷州和扶风县,扶风辖地归始平县。同时全国划分为关内等十道,道下设府(州),府下设县。始平县属关内道京兆府。
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辖始平县。
大足元年(701)又废稷州,始平县复属雍州。
景龙二年(708)中宗李显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王赞普,送至马嵬城,设帐于百顷泊饯别,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县治移到马嵬。
至德二年(757),兵马使"李奂"统领兴平军驻扎金城县,因平"安史之乱"有功,取"兴唐平叛"之意,故改金城县为兴平县。自此兴平县名沿用至今。
五代十国时期,兴平县建置没有变动。其中后梁时隶属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时期均属京兆府辖。
北宋淳化五年(994),改关内道为永兴军路。
至道三年(997),改永兴军路为陕西路。兴平县属陕西路、京兆府辖。
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为永兴与秦凤两军路。兴平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辖。
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府治长安),辖兴平县。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250),置陕西西路统军司和陕西东路转运司,京兆府辖长安、咸宁、兴平、咸阳等十二县。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
至元十六年(279),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辖兴平。
至元十八年(1281),又从其中分出甘州路,设立甘肃行中书省;
二十三年(1286),又分出成都、广元、顺庆、重庆路设立四川行中书省;原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改为陕西行中书省。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辖兴平县。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设府或直辖州,府辖州和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三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辖兴平县。
洪武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兴平。
清代实行省、道、府、县制。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陕西沿明治仍为一省。
清康熙二年(1663),陕西省下设西乾、延榆绥和陕安五道。兴平县属西乾的西安府辖。
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兴平县隶关中道。
1927年(民国十六年),兴平由省直辖。
1938年(民国二十四年)又设立了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咸阳,辖兴平。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陕西省调整各行政督察区辖县,兴平为第十八绥靖区十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辖。
1949年5月19日,兴平县解放。1950年5月至1952年底,隶属咸阳专区。
1953年1月,撤销咸阳专区,由宝鸡专区辖。
1956年9月撤销宝鸡专区,由省直辖。
1958年8月,划兴平渭河以南的富仁乡归周至、宋滩乡归户县管辖。
1958年12月,扶风、武功并入兴平(称大县),直属省辖。
1961年9月,复分设扶风、武功、兴平三县。10月设立咸阳专区,辖兴平。
1983年10月改咸阳行政专署为咸阳市人民政府,辖兴平县。
1993年6月撤县设市,是为县级兴平市。
位置境域
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东经108°17ˊ49〞~108°37ˊ7〞,北纬34°12ˊ50〞~34°26ˊ53〞。东接咸阳市秦都区,西邻武功县,南傍渭河与周至、户县相望,北与礼泉、乾县接壤。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东经咸阳距西安市50公里,西经法门寺至宝鸡市162公里,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
兴平县境之四至,南以渭河为界,隔河与周至县富仁乡相望;北到店张镇窑上村北段,与礼泉县骏马乡、尚寨子乡相邻;东至田阜乡段家村与秦都区尹家相接;西至桑镇苟家坡村、赵村乡址坊头村,与武功县薛固乡西崆峒、长宁镇相连。全境东西长28.82公里,南北宽22.95公里。总面积507.43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0.24%,占咸阳市总面积的4.97%。
行政区划
2011年,撤销阜寨乡、田阜乡合并设立阜寨镇;撤销丰仪乡设立丰仪镇,撤销汤坊乡设立汤坊镇;撤销西吴镇、马嵬镇镇的建制,分别设立西吴、马嵬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市辖5个街道、7个镇: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店张街道、马嵬街道、西吴街道、赵村镇、桑镇镇、南市镇、庄头镇、汤坊镇、丰仪镇、阜寨镇。2017年4月南位镇移交西咸新区托管。[2]
地理环境
地貌
兴平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可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南部渭河阶地区,海拔390~460米;北部黄土台原区,海拔460~541.8米。境内从北向南,呈阶梯状倾向渭河,覆盖物全是第四纪冲积、风积物。
土壤
土壤的形成是经过地球化学、粘化、钙沐浴与淀积、有机质积累和人工培肥五个过程。全市土壤有4个大类,8个亚类,15个土属32个土种。土壤分布除有生物、气候带(土壤地带性)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以及母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土壤的区域化变化);全市从北向南依次为垆土――黄土――垆土――潮土――淤土。土地利用率高,缺乏后备资源。
气候
兴平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
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多有西风带移动性槽脊活动,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很快增多,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动荡不宁,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而且多浮尘,常有春旱发生。
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炎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极端最高气温达42.2℃(1966年6月15日),是关中高温区之一,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或伏旱出现。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增加,副热带高压开始南辙,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由于受秦岭山系阻挡,锋区南下迟缓,停滞不前,渭河平原往往秋雨连绵。因此,秋季连阴雨是本市气候特征之一。
水文
因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本市地下水的分布北部与南部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两个区域。
渭河平原区:属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分布广,厚度大,埋藏浅,透水性能、储存条件好,接受竖向和侧向补给快,是良好的天然地下水库,也是渭河平原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渭北黄土台原区:属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埋藏深。
渭河是本市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也是对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河流。
人口民族
人口保持低增长水平。据市公安局2012年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市总户数163625户,比上年增加3313户;总人口611266人,增加6651人,其中,城镇人口36627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9.9%。全年出生人口6179人,死亡人口34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
本市以汉族为主,其他生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瑶族,藏族,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苗族等。[3]
经济概况
工业
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1950~1957)
这一时期,由于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对头,兴平经济恢复发展也比较迅速顺利。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县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合作,到1957年,全县有国营、公私合营工厂11个,各类手工业社、组98个。工业产值由1952年的223万元,上升到1957年419万元,比重也由原来占13.5%,上升到14.9%。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并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群众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积极性很高,修起渭高抽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着手开拓一批新的工业项目。1961年、1962年出现了困难时期。
从1961年起,在城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增加生活资料生产,稳定市场,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改善。到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9989万元,比1952年增长487.9%。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刚刚恢复,重新走上发展轨道的兴平经济搞乱,造成严重的灾难。机关瘫痪,工厂停工,使全县国民经济计划无法执行。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产秩序被打乱,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1284万元,连年下降,1967年为878万元,1968年831万元,1969年1077万元。
改革开放的十二年(1978~199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工农业总产值年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比1975年增加了4.5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加快发展,截止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2户,净增加11户。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29.27亿元,增长26.5%。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2012年,装备制造、食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产值213.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2%。其中,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完成73.1亿元,增长14.9%;食品工业总产值完成78.75亿元,增长20.6%;化工工业总产值完成61.89亿元,增长47.9%。
农业
在封建社会因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渠道失修废弃,自然灾害频繁,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很低。
中华民国时期,原上和原坡仍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原下灌区因生产工具落后,受益面积不到一半,亩产100公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执行了党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和技术措施,兴修农田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得到大的发展。
198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9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的1595万元增长了6.85倍;粮食总产20087.5万公斤,比1949年的528.5万公斤增长了2.8倍;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28.5公斤,比1949年的197公斤增加了1.37倍。
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632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4年又增长2.4%;粮食总产比1984年增长7.63%。
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2.5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8.15亿元,林业产值0.08亿元,牧业产值13.03亿元,渔业产值 0.3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3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201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万千瓦,增长3.7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9520亩,减少1.06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768吨,增加229吨;农药使用量137吨,减少4 吨。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37149亩,比上年增加1428亩。
2013年,兴平市以打造塬坡生态经济产业带为抓手,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撬动社会资金1.68亿元,规划建设占地5832亩的禾益、华田2个现代农业园区;以彰显民俗文化为抓手,突出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等现代旅游元素,投资5180万元建设马嵬驿生态民俗文化观光园区;以沿渭生态观光经济产业带为抓手,投资1亿元实施13.15公里渭河堤顶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和"十里荷香"生态景观工程,进一步提升清水莲菜现代农业园区的知名度。截至8月份,累计新增设施蔬菜、清水莲菜、时令水果1万亩,现代农业实现产值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3%,带动园区农户人均增收3718元。
畜牧业
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兴建字第2280号文件载:"全县有大家畜1748头(匹),其中牛750头,马398匹,驴300头,骡子300匹"。
建国后,大家畜发展有兴有衰。1949年全县大家畜16300头(匹),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到1955年达25900头(匹),比1949年增长59.58%。1962年,因三年(1960~1962)经济困难,大家畜下降为19100头(匹),比1955年减少26.25%。
1963年,经过调整经济政策后,大家畜迅速发展,到1981年,一直稳定在20500~27700头(匹)之间。1982年以后,由于生产责任制的全面实施,个体农机户大发展,大家畜虽然体格强壮,但数量显著下降。1985年,全县有大家畜13600头(匹)。1989年大家畜回升为14301头(匹),其中耕牛12115头,占84.72%;马223匹,占1.56%;驴170头,占1.19%;骡子1104匹,占7.72%;奶牛689头,占4.81%。
2012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4.18万吨,增长5.9 %,其中,猪肉3.52万吨,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为84.13%;禽蛋产量1.36万吨,增长1.5%。年末奶牛存栏 1.06万头,增加382 头,增长3.8%;猪存栏 33.25万头,出栏51.4万头,出栏率154.7%;羊存栏3.01万只,增加228头;家禽存栏141万只,增长5.2%。[4]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
2012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普通中学数29所,在校学生数37687人;中等职业学校数2所,在校学生数6307人;小学校数177所,在校学生数37131人。各级学校专职任课教师 59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7个,拥有医院病床位数1518 张,增加20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34人,其中执业医师448人,护士721人。
通讯事业
兴平通讯业发展迅速,10万门程控电话遍布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居陕西省县(市)区之首。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至2007年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网通共铺设光缆530公里,建成光缆接入网点127处,发展固定电话用户8.4万,城乡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169部;手机移动用户21.89万户,上网宽带用户数3.6万户。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2.10万户,网络宽带用户1.2万户,函件、特快邮寄业务可达国内外2000多个市县。
城镇建设
依托紧邻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市域人口达到59万。
交通运输
兴平交通通讯发达,距西安空港咸阳国际机场约20公里,陇海铁路、312国道、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安)宝(鸡)公路中、北线横贯东西。市级公路14条106公里,乡级公路22条212公里,专业公路6条1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370公里。
民俗风情
弦板腔
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剧种之一。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击鼓乐器"板子"而得名。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及陇东地区,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
据考证,皮影戏"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清嘉庆五年(1800)前后,"弦板腔"与"道情"同台演唱,而后独台演出,形成独特剧种。
葬父需舅三锨土
千阳有一个尊老习惯,儿子葬父需要父亲的舅家人负责:父亲病危,给他舅家打招呼,舅家人听到消息及时来探望病人,听病人安排后事;父亲死后,儿子穿上孝衣跪在舅家门首报丧,舅家人马上赶来吊唁,还要详细察看是不是正常死亡,寿衣、棺材好不好;当父亲的棺材下落到墓穴后,儿子跪在墓前双手将锨举在头顶,舅家人接过锨向墓穴铲三锨土,随后其他人才动土埋葬,如果舅家人不铲三锨土,死者就不能埋葬。葬父是这样,葬母要母亲娘家作主,其办法与葬父一样。
三锨土简单朴实,但关系重大。在封建社会里人剥削人、压迫人的事常有发生,有的人常常死于非命,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社会上渐渐形成了一种监护办法,"儿有舅家,女有娘家",约定俗成。
抓周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也在客观上检验了母亲是如何带领的,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拜干亲
"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
风景名胜
兴平旅游景点富有特色,兴平文物古迹驰名,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古迹文物共计39处6548件。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地处贵妃墓--黄山宫景区以东1公里。
黄山宫
黄山宫西距唐杨贵妃墓约1公里,为汉代第二个皇帝汉惠帝时期修建的道教胜地。宫内有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亲手栽植的"太上槐"及新石器遗址,又有唐明皇、杨贵妃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现为道、佛两教双栖之地。
秦五女墓
位于兴平市东关外300米处,北临兴渝路,南距东堡子村250米,地势平坦。为兴平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五女墓原为五个墓冢,尚存四冢。
城市荣誉
2012年1月13日上午11点11分
兴平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通过考核验收
2013年4月,兴平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