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纳古镇古城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兴纳古镇古城村是通海县纳古镇的一个自然村,地处纳古镇东面,距纳古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通海县城12公里。东面邻三家村,南面邻杞麓湖,西邻纳家营,北面江川。现有农户411户,共152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426人,劳动力982人。整个古城村国土面积3500亩,海拔1805米,年平均气温15.6℃,适合种植蔬菜、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5亩,林地1600亩,人均耕地0.13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9亩。全村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收入为主,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8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7元。村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今后古城村的发展重点主要是:黑色建材产品深加工,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166元。2007年古城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885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2%;畜牧业收入36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9%。外出劳务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55483元,人均纯收入4887元。古城村村民的住房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81户,居住于砖(钢)混结构住房的有218户,还有1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07年底该村共拥有汽车768辆,拖拉机10辆,摩托车480辆。[1]
中文名: 古城村
地 区: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纳古镇
占 地:3500亩
人均耕地: 0.13亩
自然资源
古城村位于纳古镇东边,距离纳古镇1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整个古城村国土面积3500亩,拥有林地1600亩。耕地总面积185亩(其中:田165亩,地20亩),人均耕地0.13亩,主要种植蔬菜、水稻、烤烟作物。拥有林地1600亩,经济林果地49亩,主要种植苹果、桃等作物。
基础设施
古城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整个古城共有399户通自来水,399户通电,38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8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1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6户。该村进村道路为硬化水泥路面,到乡镇交通方便,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水泥路面。整个村共有1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304户;建有小水窖2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5亩。
特色产业
古城村的主要产业为建筑建材业,主要销售于省、市、县的各大小建筑建材市场,2006年建筑建材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954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9.6%。该村正在发展小五金、民族食品特色产业,今后计划大力发展黑色建材产品深加工产业。
人口卫生
古城村以回族为主,其中回族1395人,汉族124人,彝族1人,其他民族1人。整个古城现有农户411户,共1521人,其中男705人,女816人。农业人口数为1426人,劳动力总数982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18人,外出务工人数36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6人,享受低保人数4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384户,共计1397人,参合率9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镇卫生院,卫生院面积为 3335 平方米,有乡镇医生6人。该村委会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3个,尚未建有公厕。
基层组织
古城村下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6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14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31人,60岁以上的15人。全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18人。
文化教育
古城村适龄儿童在镇小学上学,在校小学生365人,距离纳古学校1公里。整个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470人,其中小学生人数365人,中学生人数105人。
村务公开
该村建立健全了村民小组管理、村民委员会自治章程、村委会村规民约、三年目标规划、村组听证会等制度,促进了村务公开。
发展重点
古城村存在的问题:产业升级难度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划,且产业政策无明确指导性,企业新建、扩建过程中办理相关证照受到很大限制。企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新上企业用地困难、原有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受限。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由于多年上级没有安排资金,镇财力仅仅能做些日常的维护,纳古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浇灌和防洪的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乏相关配套设施。城镇缺乏管理机构,导致城镇管理及交通管理滞后。教育资源存在不足。村容村貌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压力大,维护稳定工作任务重,纳古现有流动人口12000多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经费的不足给全镇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压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大,缺乏办公经费;古城村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以发展个私经济为重点,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866元。做大做强个私工业经济,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