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生产故事片、新闻纪录片[1]和蒙古语译制片的综合性制片厂。1958年8月10日正式建厂,1962年改名为内蒙古电影译制片厂,专门译制蒙古语影片。1979年恢复原名,重新拍摄故事片,兼制新闻纪录片和蒙古语译制片 。
简介
现位于呼和浩特新建东街东口。
全厂艺术、技术人员分属蒙古、汉、回、满、达斡尔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员约占一半左右。厂部下设文学部、艺术片室、译制片室和摄影、录音、照明、置景、动力、洗印、图书资料、生产调度等单位。厂内拥有能摄制故事片的摄影棚、录音棚、洗印大楼等。
发展简史
1959年,他们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草原晨曲 》[2];拍摄了本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传统剧目的艺术片《卖碗》、《走西口》。此后,又拍摄了《今日的内蒙古》、《光辉的节日》等22部纪录片。1979年后,摄制了彩色歌舞艺术片《彩虹》和彩色故事片《阿丽玛》 、《母亲湖》、《重归锡尼河》、《绿野晨星》,还摄制了《民族大团结盛会》等4部彩色纪录片。其中《母亲湖》是第一部全部由该厂力量完成的影片。从建厂到1985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先后完成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鄂尔多斯风暴》等350部国产故事片,《东北细毛羊》、《征服沙漠见草原》等近200本科教片、纪录片,以及《舞台生涯》等10部外国故事片的蒙古语译制工作。蒙古语译制片《阿丽玛》、《燕归来》和《桥》在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优秀译制片暨发行放映评奖会上,荣获蒙古语译制片奖。
其它相关
2009年12月10日,为整合影视资源,扩宽产业链,真正做大做强内蒙古电影产业,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政发【2009】90号),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广播电影器材供应站(器材公司)、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标准放映厅、内蒙古电视台电视剧部制作中心等5家单位组建“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由此更名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相信通过体制改革,建立具有生机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内蒙古民族电影事业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视频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纪录的思考:纪录片社会文化的意义,个人图书馆,2017-02-24
- ↑ 1959年《草原晨曲》,值得收藏! ,搜狐,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