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冠斑犀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冠斑犀鸟

中文学名: 斑犀鸟
拉丁学名: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别 称: 冠犀鸟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佛法僧目
科:犀鸟科
属: 斑犀鸟属
种: 冠斑犀鸟
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1783
英文名: Malabar pied hornbill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冠斑犀鸟(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大型鸟类,体长74~78厘米。嘴具大的盔突,颜色为蜡黄色或象牙白色,盔突前面有显著的黑色斑;上体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下体除腹为白色外,亦全为黑色,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末端。翅缘、飞羽先端和基部亦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

喜较开阔的森林及林缘。成对或喧闹成群,振翅飞行或滑翔在树间。喜食昆虫多于果实。持续不断的刺耳嘎嘎叫声,如ayak~yak~yak~yak~yak。 [1]

外形特征

雄鸟头、颈、背、包括两翅和尾黑色。头、背和两翅具金属绿色光泽,尤以两翅为著;翼缘白色而杂有黑色,除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外,飞羽先端均为白色。初级飞羽基部亦为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颏、喉、上胸和腋羽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稍小。

雄鸟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鸟要大得多,从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而雌鸟在盔突的背面几乎没有黑斑。

幼鸟盔突上的黑斑极不明显,仅为灰黑色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斑也逐渐明显和扩大。

虹膜红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紫蓝色,喉侧裸露斑块肉色;嘴和盔突象牙白色或蜡黄色,盔突先端和嘴基黑色,跗跖和趾铅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740~776mm;嘴峰150mm;翅♂293~310mm,♀291mm;跗跖57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

生活习性

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叫声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象一架飞机,所以俗称“飞机鸟”。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榕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到地上捕食蜗牛、蠕虫、鼠类、、爬行类和昆虫。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中反吐出来。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连续几年使用。石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径为60厘米左右,巢中铺垫有松树叶、杂草、羽毛等。巢的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13厘米。每窝产卵2~3枚,卵的大小为47~54mm×33~38mm。由雌鸟在洞口封闭的巢中孵卵。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原产地属稀少或常见物种。 冠斑犀鸟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衡,种群数量继续下降中。

地理分布

冠斑犀
鸟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
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扶绥、大新、崇左、宁明、隆安、龙州、靖西等地。

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犀鸟科,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种(LC)。

有眼睫毛的鸟,叫冠斑犀鸟,中国仅有的五种犀鸟之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