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冯顺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顺山

来自 北京理工大学 的图片

冯顺山,男,汉族,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1991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98年“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国防科工委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511”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力学工程系系主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52年8月

出生地点----上海市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2]

研究方向----毁伤理论与技术,灵巧弹药技术

荣誉称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

人物介绍

冯顺山,男,1952年8月出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4]

主要研究方向为毁伤理论与技术、灵巧/智能战斗部技术。承担完成高新工程型号、“973”重大基础、863高新技术、演示验证、“探索一代”重大项目和重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22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4篇,授权发明专利55项,出版专著2本,指导毕业博士生45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目前,担任总装备部枪炮弹箭专业组顾问,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战斗部与毁伤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弹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专业组副组长等学术兼职。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国家科委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发明创业奖、中国兵工学会科技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二等功等荣誉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社会兼职

总装预研专家组成员,海装预研专家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专业组组长,国家奖兵器领域评委,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驾驶飞行器学会战斗部与毁伤效率委员会主任委员,弹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公安部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成员。

个人概况

一直在一线从事毁伤理论与技术以及弹药(战斗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高效毁伤、软毁伤/非致命毁伤、新型弹药或战斗部技术领域做出了同行公认的创新学术及创新技术成就。在学术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创新三者紧密结合方面形成独特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一是提出了软毁伤电力和电子系统的新方法、作用机理和实现技术途径,发明了新型软毁伤弹药和威力评价方法;二是提出了对多种类高价值目标的新毁伤方法、机理与实施技术途径,应用于有关工程项目中;三是提出了新概念的软拦截飞行器方法和作用机理,发明了特殊的拦截弹药,用于北京奥运会空中安保;四是提出新型灵巧弹药(重点发展方向)的设计方法和实现的技术途径,并开展系统研究,用于发展精准打击弹药;五是提出了水下工程爆炸作用新方法、破坏机理、安全理论和新技术,在水中工程中得到应用。还在安全防护和重大爆炸事故诊断方面形成独特的分析问题及诊断起因的方法,完成了多项重大爆炸事故原因诊断任务和十多项国家级隐患的确认。今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新的毁伤模式、高效毁伤技术、灵巧弹药和防护技术。

2013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冯顺山在列。

所获奖项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获奖人),获部级科技奖8项;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作为第一发明人17项,另申请了发明专利26项;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EI收录32篇,SCI收录2篇;出版教材、著作2部;所指导博士生已毕业获博士学位28人,指导博士后5人,出站3人。

曾获得第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90年)、国家教委及国家科委高校先进工作者(90年)、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90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4年)、国防科工委二等功(2005年)、光华奖等荣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前,冯顺山教授承担多项重点项目,主要有:①高效封锁弹药和先进灵巧弹药技术;②高价值地下、空中、轨道和水面目标的毁伤理论与高效毁伤技术;③毁伤效果侦察及评估技术;④毁伤新方法和机理研究。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