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凉州词
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别名 又称《凉州曲》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 古代所指的凉州今武威市凉州区。

《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凉州都督郭知运所进"。

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被尊为"国乐"。隋朝确定的9种国乐,有七部是凉州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

开元年间,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他们的题目一样,内容不一样。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凉州词[1]

外文名称;Liangzhou word

代表作家;王之涣[2]王翰[3]张籍陆游等。

类别;唱词

创作朝代;唐代

地理位置;甘肃武威市

代表作

王之涣版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版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孟浩然版

凉州词

(唐)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陆游版

凉州词

(宋)陆游

垆头酒熟葡萄香,

马足春深苜蓿长。

醉听古来横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凉。

张籍版

凉州词

(唐)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

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

无人解道取凉州。

凉州词(二首)

[唐]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原文解释

孟浩然版

①浑成:完整一体。

②紫檀:珍贵木材,质地坚实。

③金屑文:细碎的金色花纹。

④胡地:古指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⑤那堪:哪里能忍受。

⑥明君:指王昭君,此处代指出征将士。

⑦游侠儿:本指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人,这里指征人。

【译文】

用紫檀木精制的琵琶,饰以细碎的金色花纹,弹奏起来声音高亢,直入青云。边关是那么遥远,在这即将远离家乡之际,向昭君出塞一样,怎忍听那催发的琵琶声。

他乡的乐曲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就不用再吹了。戍边将士望着关山今晚的明月,心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想着杀敌守边。

王之涣版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即唐凉州都督府所在地(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⑥何须:何必。

⑦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⑧度:吹到过。

⑨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安西双塔堡附近。

⑩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翻译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带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翰版

注释

①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②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③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④沙场:战场。

⑤君:您。

⑥欲:将要。

⑦莫:不要。

⑧古来:自古以来。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当将士们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突然不停地响起,在催促他们快点上前作战。将军说到:"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到今,前往战场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孟浩然版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历史背景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51年),皇帝下旨,调集凉、甘三州力役三千在瑞像诞生地建寺,历时三年而成。佛寺绵延数里、蔚为壮观,赐名瑞像寺,北周皇室对凉州佛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修善。

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558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干、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可汗深入凉州、天水,掳掠人畜,百无一留。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杨爽亲率朔州总管李充大破沙钵略军,俘千余人。窦荣定出凉州,高越原之战击败阿波可汗,迫使突厥盟约退兵。

隋朝开皇四年(584年),阿波可汗与沙钵略战,阿波可汗号称西突厥。自此突厥分为东、西两部。587年杨爽被征召入朝任纳言,颇受杨坚器重。不久后,凉州总管杨爽"因病逝世",年仅二十五岁,如杨爽活着,突厥怎能迅速崛起,其后的历史可以完全改写。

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洛阳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凉州人阴世师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阴世师勒兵抵御李渊攻入长安,城破被杀。后李渊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河湟、内蒙西部,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称大凉皇帝。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武威郡属凉州。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4月30日,李幼良为凉州都督,其率军击败来犯的突厥。唐太宗继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养士,交结境外。诏中书令宇文士及去替代,并按状。左右大惊欲劫李幼良由间道趋长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当时,突厥数次入侵。宇文士及威惠并施,盛陈兵卫,礼贤下士,深得民心。九月,征为殿中监。不久,因病外放为蒲州刺史。

唐朝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西去印度,途经凉州驻月余,玄奘描述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当时中原闹灾,凉州的富足显得一枝独秀。《大唐西域记》

唐朝贞观九年(634年),李大亮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宗室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浑王慕容家,后来慕容豪族世居姑臧,成为凉州著名的大家族,十分显赫。

周天授元年(690),女皇武则天下诏全国各州建大云寺一座,新修佛祖寺。洛阳、扬州、凉州为三大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开元二年(714),时任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凉州大曲》于帝都长安,受到唐玄宗极度赞赏。西凉乐从此定位为大唐国乐,从此凉州的西凉乐、西凉伎也风靡天下。

唐朝开元五年(717),凉州都督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孟浩然、王之涣、王翰张籍等,元稹白居易的《西凉伎》更是流传千古,凉州因这些诗篇而闻名海内外。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中,凉州承担着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联系的任务,在地理位置上凉州是有效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中央政府只要占据凉州,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绝对优势地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唐朝至德二年,唐朝内讧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西域的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边镇空虚,吐蕃趁虚而入,不断骚扰侵袭屯有重兵的凉州城。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唐朝宝应三年(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凉州。

唐朝咸通四年(863)置凉州节度使,册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其实这一时期凉州的实际控制权是在温末一族手里。866年,吐蕃王国崩溃灭亡。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作品鉴赏

王之涣版

赏析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赏析二

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 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 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 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 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写出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 苍凉,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翰版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对于此,《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孙洙不愧知音之士,八个字批语,准确道出了此诗意蕴。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

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魏晋隋唐,"马上乐"已成为融会北狄、西域音乐而形成之"鼓角横吹"军乐的专有名词。明白了"马上"二字典故,我们可以知晓:《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凉州曲》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翰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官秘书正字,后贬仙州别驾,又贬道州司马,卒于任。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视频

凉州词(唐)王之涣

高效能背古诗——《凉州词-王翰》

参考资料

  1. 凉州词 古诗文网;
  2. [https://www.ruiwen.com/wenxue/wangzhihuan/ 王之涣-王之涣简介、诗全集 瑞文网;
  3. 王翰简介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