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凤亭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亭乡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地处罗甸县南部,东与茂井镇、班仁乡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以红水河隔河相望,西与罗妥乡、沟亭乡交界,北与八总乡毗邻。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68千米。 总面积212.85平方千米。

民国时期,废亭设区先后设联保、甲,属东区仁矿联保。1984年,改凤亭乡。 截至2018年末,凤亭乡户籍人口13106人。截至2020年6月,凤亭乡辖1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凤亭村。

2011年末,凤亭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12元。 截至2018年末,凤亭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辖区、人口和民族构成。全乡辖8个行政村(交吾、国光、良坪、联明、高山、勤丰、凤亭、抗村)33个自然寨48个村民小组,有1882户8720人。 布依族占总人口的75%,苗族占10%,瑶族占2%,汉族占13%。[1]

资源

土地

土地资源。凤亭乡土地面积13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285亩,其中田面积2730亩、土面积6555亩,可利用非耕地资源92505亩。

旅游

旅游资源。凤亭乡是罗甸县革命的发源地。成立于1932年9月的中共蛮瓦支部,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当时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同志发动百色起义后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部份革命力量在贵州成立的共产党地下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建立最早的地下党支部。支部书记为黄举平,委员为黄伯尧、黄衡球。素有"贵州第一支部"的美称,现在遗址建有中共罗甸蛮瓦支部陈列室,是全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光村布依族粑槽舞、凤亭村布依族土布床单、勤丰村苗族服饰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矿产

矿产资源。有铁矿、锑矿、铅锌矿、花斑玉等矿产资源。[2]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状况。 凤亭乡以种养植业为主,种植业以水稻、早菜为主,养殖业以黑山羊养殖为主,养牛主要是役用。经果林有板栗、砂仁。近年来,龙滩水库形成后,兴起网箱养鱼。 林业方面方要是杉木。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采用公司租赁荒山的方式,正在大力发展速生桉和小油桐树种植。2007年,全乡财政收入为3.1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991万元,粮食总产量287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62元,人均占有粮330公斤。

基础设施

交通。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八茂至凤亭乡道,始建于1984年3月,竣工于1985年2月。接罗甸至八茂县道于八茂大桥处,全长18.3公里。2006年9月30日被龙滩水库淹没八茂至下里王沟近10公里路段。该路段的复建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至今未竣工。未通公路的自然寨有交吾村交吾、石力,国光村纳考,良坪村海里,高山村杨柳湾和里薅,凤亭村河江,抗村村翁所、平拜、八良、交矿共11个。按照罗甸县交通建设规划,龙滩湖滨连线将从凤亭乡境内通过。乡内将修建凤亭村凤亭码头、勤丰村顶王码头、交吾村拉毛码头、联明村大平码头。

水利。乡政府驻地建有人饮提水站一个,解决了驻地机关单位和住户210户2000人的饮水问题。

电力。全乡已实现寨寨通电。

通讯。电信通讯光缆已开通,受复建公路建设影响,目前暂时中断;乡内建有移动基站4座,联通基站1座,全乡实现寨寨通电话。[3]

社会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凤亭乡有1所中心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村级完全小学,4个教学点。共有在校生人,其中初中在校生人,小学在校生人,学前班人。有在职教师41人,其中初中教师人,小学教师人。乡中心校建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1座,另外7个村级小学校(点)均有远程教育播放点。

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4所。乡级卫生院共有6名医生,村级卫生室各1名卫生员。全乡于2007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民政方面。共有五保户15人,孤儿4人,在乡伤残军人2人,烈属1人,老复退军人6人,一次性精减人员1人。

移民工作。2002年龙滩电站开工建设,凤亭乡有交吾、高山、勤丰、凤亭、抗村涉淹,需移民275户1357人,至2006年底,共搬迁275户1357人,其中后靠24户,在本乡内分散插迁的有10户,外迁户241户,分别搬迁至龙坪镇、罗悃镇、沫阳镇、板庚乡、沟亭乡、安龙县等地。

劳务输出工作。常年有1000余人在外打工。主要输出地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市,前往浙江、广东者居多。

计划生育工作。全乡共有育龄妇女2231人,已婚育龄妇女1620人,一孩妇女人,二孩妇女人,三孩及以上妇女人,有双女户62户,独生子女户34户。计生双女户50户。常年有妇检对象600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妇检对象100人左右。

慈善事业。2003年,美国燃灯基金会帮扶国光村修建国光村小学教学楼。2007年,香港乐施会为凤亭乡抗村村、良坪村水灾灾民送来大米20吨,帮助灾民修建房屋20栋(每户100公斤钢筋、5吨水泥)。2004年,抗村村后备干部罗绍壮、罗家权两位青年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六约村和平湖镇山厦村挂职锻炼,六约村和山厦村 "两委"班子先后到抗村村访贫问苦。六约村"两委"捐赠人民币现金10万元扶持抗村村修建村级公路。[4]

红色文化

中共蛮瓦支部旧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举行。星星之火,燎原大地,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不断点燃。

1929年12月11日、1930年2月1日,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拨群等同志,在广西先后发动了震撼全国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1930年11月,红军主力北上,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韦拨群、陈洪涛领导的红七军21师及工农革命政权的部分干部和战士在右江流域、红水河两岸、滇黔桂边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右江独立师党委和右江特委根据邓小平"巩固右江苏区,上贵州发展"的指导方针,从1931年开始就不断派出部队和干部深入黔桂边区,深入到罗甸蛮瓦(现凤亭乡政府所在地),秘密开展活动。

1931年10月,右江独立师政委、右江特委书记陈洪涛等人渡过红水河,经望谟到罗甸蛮瓦,考察了解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斗争据点。

1932年元月,右江独立师党委、右江特委为保存革命斗争的实力,向滇黔桂边区发展,摆脱困难的局面,在广西东兰西山果六硐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派人到香港,设法打通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尽快汇报请示工作;派右江独立师党委常委、副师长黄松坚,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各带一批干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滇桂边、黔桂边开辟新赤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以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后盾。

1932年3月,由右江独立师和右江特委派出的凤山县金牙乡党支部书记、21师63团二营二连连长黄衡秋率部40多人枪,转战黔桂边,向贵州方向发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了蛮瓦,进入陈秀卿部。1932年5月,凤山县委书记,红七军21师63团3营指导员黄伯尧(1944年3月1日在凤山县巴标牺牲,1953年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到达蛮瓦。

1932年4月右江革委主席、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带着右江独立师63团的部分干部战士和右江革委的部分干部共15人,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转战进入黔桂边区红水河两岸的天峨、乐业、罗甸、望谟、紫云、贞丰、册享等县,与先期进入这一地区进行革命斗争的红军干部战士汇合,进行革命活动。

1932年6月,在天峨林佑屯召开党员大会,宣布成立黔桂边委和黔桂边革委,黔桂边委书记、政治委员、黔桂边革委主席为黄举平。会议分析了黔桂边区的形势,决定以黔桂边区的天峨林佑屯、罗甸蛮瓦为发展基础,领导黔桂边区的革命斗争。

蛮瓦位于罗甸的南部,地处红水河畔,与广西天峨县隔红水河相望,是罗甸通往广西要道,为布依族群众聚居区。两岸各族人民的习俗、风土人情基本相同,经济、文化、姻亲的交流和往来历史悠久,为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

中共黔桂边委、边革委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深入到贵州境内后,认真分析了红水河畔贵州境内罗甸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罗甸蛮瓦陈秀卿,认为黔桂边区的罗甸地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远离城市,而贵州军阀连年混战争夺地盘,对边远贫困山区鞭长莫及,无力暇顾,适宜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开创革命根据地,以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后盾。

为进一步开创罗甸革命斗争的新局面,黄衡球于1932年9月派员向中共黔桂边委、边革委汇报,并将中共黔桂边委书记、边革委主席黄举平等人接来罗甸蛮瓦。

为进一步掌握和利用陈秀卿的武装力量,在罗甸开展统战、兵运、农运活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中共黔桂边委、黔桂边革委决定,在蛮瓦秘密建立中共蛮瓦支部,中共蛮瓦支部属中共黔桂边委领导。

支部书记由黄举平兼任,委员黄伯尧、黄衡球。支部成立后,中共黔桂边委、边革委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罗甸,并以罗甸蛮瓦为据点,领导黔桂边区积极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活动,把罗甸的革命斗争和红水河两岸的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民族地区以特有的民族方式,逐步掌握和利用陈秀卿的武装力量,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罗甸开辟创建革命根据地。

蛮瓦支部通过统战、兵运、农运的革命活动,推动了罗甸革命斗争活动的开展。[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