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凤头雀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头雀莺

中文学名: 凤头雀莺
拉丁学名:Leptopoecile elegan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亚 目:鸣禽亚目
科:莺科
属:雀莺属
种: 凤头雀莺
命名者及年代:Przewalski, 1887
英文名称: Crested Tit-warble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凤头雀莺[1](学名:Lophobasileus elegans):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雄鸟呈毛茸茸的紫色和绛紫色,顶冠淡紫灰色,额及凤头白色,尾全蓝。雌鸟喉及上胸白,至臀部渐变成淡紫色,耳羽灰,一道黑线将灰色头顶及近白色的凤头与偏粉色的枕部及上背隔开。与花彩雀莺的区别在凤头显著,尾无白色,头顶灰色。叫声轻柔的唧唧叫声及尖似鹪鹩的吱叫。

外形特征

小型鸣禽。体型纤细,是中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雄鸟前额白色或近白色,头顶和枕淡灰色或褐灰色。头顶有长而尖的白色羽毛形成的羽冠披于头上,有时白色羽冠渲染有紫灰色。眼先黑色,头侧、后颈、颈侧和翕栗色或紫色。肩和上背灰蓝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天蓝色。尾暗褐色,外翈羽缘暗蓝色。两翅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绿蓝色或天蓝色。颏、喉淡栗色,胸葡萄红色,腹紫蓝色,尾下覆羽淡栗色或皮黄色,也有的整个下体淡栗色或粉紫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紫色。

雌鸟头顶褐灰色,较雄鸟暗,白色羽冠亦较雄鸟短,眼先和延伸到枕部的眉纹黑色、赭褐色或暗橄榄绿色,下背和腰铜绿色或蓝色。下体污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紫褐色或淡紫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红褐色或赭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凤头雀莺雄鸟与花彩雀莺的区别:凤头雀莺的凤头显著尾无白色头顶灰色[2]

生活习性

习性:不常见留鸟。常单独和成对活动,偶尔亦见3-5只成群,尤其是冬季和春秋季节。结小群并与其他种类混群。性活泼,常在树上枝叶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快速飞向另一棵树,也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喜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跳上跳下,有时站在枝头鸣叫,有时又振翅在空中翱翔,有时又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枝头,遇有干扰,则立刻落入灌丛中。

叫声:鸣声清脆、多变、悦耳。轻柔的唧唧叫声及尖似鹪鹩的吱叫[3]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虫、金花甲、金龟甲、象鼻甲、叶跳蝉、蚂蚁、蟋蟀、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昆虫卵和少量蜘蛛。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山地针叶林中,尤其是杉树林,夏季栖于冷杉林及林线以上的灌丛,可至海拔4300米。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巢为囊状或深杯形。巢主要由纤维、草茎、苔藓、兽毛等编制,巢口位于上侧方,巢外径6.5厘米,内径5厘米,高7厘米,深5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绿色和亮蓝色沾黄,被有稀疏的红褐色或赭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3.7-16毫米×11-12.8毫米,平均14.8毫米×11.5毫米。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4天。由雌鸟孵卵,两性育雏,孵化期及雏期约12-14天。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及西藏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留鸟于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及东南部[4]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该物种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参考资料

  1. 凤头雀莺(附图),360个人图书馆,2016-05-20
  2. 凤头雀莺雄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鸟类-百问中文,2016-09-21
  3. 凤头雀莺叫声,鸟类-百问中文,2016-10-20
  4. 凤头雀莺地理分布,鸟类-百问中文,2016-10-20
  5.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