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凤鸣书院
|
|
|
历史上凤鸣书院不止一个,在四川大竹、山西榆次、重庆秀山、陕西岐山、甘肃崇信、广西博白、安徽怀宁等地都有同名的“凤鸣书院”。
历史记载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鸣书院就取了其中“凤鸣朝阳”的美好寓意,意指此间学子将一飞冲天。它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代代杰出人才,“不是仙境胜仙境,雨打梧桐催凤鸣。老凤高飞雏凤继,振翅声声驾云行”。(冉长春《题振文书院》 注:四川大竹凤鸣书院前身系振文书院 )
四川大竹
大竹凤鸣书院,其前身振文书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位于大竹县城南外文昌宫(今大竹中学文昌阁),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叶书绅于旧址重建。招全县生员入学肄业。聘山长主持学务,教习指导进修。乡人拔贡徐开运“好学能文”,掌教十余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方长豫以此地狭窄、生员就读不便,另择距此不远的城南校场改建,易名凤鸣书院。陈文甫任山长,课以经史词章,后兼学自然科学(格致)与实业诸科。
此两处已于2004年列为大竹县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单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凤鸣书院改建为学堂。1918年,大竹县立中学堂在此成立。1942年秋,增办高中班,更名为县立大竹中学。1950年4月,学校改名为川东区大竹县第一中学。1952年10月,改名为川东区大竹中学,次年,更名为四川省大竹中学,至今未变。
诗文
题振文书院
◇冉长春
不是仙境胜仙境,雨打梧桐催凤鸣。
老凤高飞雏凤继,振翅声声驾云行。
贺大竹中学九十周年校庆
文昌阁前苍竹生,九十一载凤长鸣。
龙孙同根八万里,虚心劲节代代情。
(冉长春,四川省平昌县人,为文学丛书《百家竹》作序《心润竹升》,在《诗词世界》、《四川文艺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大巴山诗刊》、《川东竹海》等报纸及刊物上发表《井冈翠竹》、《送竹君之广元》、《中国梦》等旧体诗数十首。)
山西榆次
榆次凤鸣书院是清代榆次县学,是古代山西榆次的最高学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称凤鸣书院,院名来源于西晋荀藐,任榆次知县,卓有政绩,有凤集榆次之说,书院占地2700平方米,书院呈园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中间的湖名为砚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体为两贤祠和和讲堂、还有六角亭、四角亭、绿花轩、祭坛等。
重庆市秀山县
秀山凤鸣书院曾为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城南门外,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称凤台书院,道光时改称凤鸣书院,解放后均为县级中学。
抗战末及解放战争时期,南方局为创建川东游击根据地,在此建立党的特支,开展学运、军运斗争。1949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军委前委和二野司令部从洪茶渡口移住于此,指挥各路大军入川,部署了著名的成都战役。
该院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78平方米,通面阔114米,通进深1108米,为穿逗式一楼一底木结构,呈四进四出横七天井的四合院结构布局,正屋为悬山式屋顶,结构穿逗式梁架,五穿用五柱,通面阔七间30.6米,通进深四间9米,通高7米,此段正屋悬山式屋顶.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十四架椽屋前后乳袱用二柱通面阔8.2米,通进深一间8.7米,通高5米,后院右厢房悬山式屋顶,木结构穿逗式梁架,五穿用五柱,通面阔七间30.35米,通进深四间6.8米,通高6米。该建筑现为民族中学,除原一讲堂拆除翻修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岐山县
岐山凤鸣书院 位于陕西岐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金川凯旋公署为书院,取“凤鸣朝阳”之意,故名。官绅捐钱4000缗发商生息,以助膏火。筹学田634亩,择正直之人“分理”。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张固培,二十六年知县李炜重修。同治五年(1866)知县黄兆熊倡捐银3000两以供经费。光绪三年(1877)藩宪谭发银500两。十年知县胡升猷重修,有本银6512两发商生息以作经费。三十二年知县赵乃普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广西博白
广西博白凤鸣书院始建于1879年,亦称“文昌阁”。旧校训为“文运天开,钟灵毓秀;昌明圣教,成德达才。”校址座落于双凤圩北面1公里处,距离县城28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乡立高小,在六十年代曾是博白县初中一分校,1974年改为完全小学,1985年改为双凤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32平方米。[1]
参考文献
- ↑ 凤鸣书院揭牌仪式在碧桂园集团西北区域圆满举行 ,搜狗, 2018-06-22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