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如环首刀[1],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形状特征
- 刀身:分两面两沿。一沿较厚较钝为刀背,另沿较薄较利为刀刃。
- 刀面:即为刀身的两个刀面。
- 刀刃:刀面之利沿为刃。
- 刀锋:刀面之前端为锋。
- 刀背:刀面之钝沿为背。
- 刀柄:刀的手持部分。
- 格:位于握柄与刀身之间,对使用者的手掌部提供保护,避免架挡时对手的刀剑滑动而伤害到手。
- 刀鞘:收刀时的外壳封套。多皮革或木制。
起源发展
上古时代,就有石刀,一般用坚硬的石块磨制而成,呈长圆形,背侧有双孔,可捆扎在木棍上,一侧为刀刃。那时的人们还使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宜用作剖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
后来,随着冶铜术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制作的青铜小刀。石器时代的石刀和青铜时代的青铜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雏形。
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有太大变化。同时,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刀,一把刀身长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长24厘米,类似冰刀形。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制作工艺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2],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
视频
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代四大冷兵器,最后一把绝对是兵器中的王者!,搜狐,2018-04-12
- ↑ 宝刀考究,360个人图书馆,20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