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切齿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切齿龙属
图片来自easyatm

切齿龙属名:Incisivosaurus)又名门齿龙,是一小型兽脚亚目恐龙,可能是草食性恐龙,生存于下白垩纪中国

切齿龙的正模标本(编号 IVPP V13326)是一个头颅骨,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属于义县组的最下层陆家屯层,生活于约约 1 亿 2600 万年前的巴列姆阶。切齿龙的最明显、独特特征是草食性或杂食性的适应特征。

在2002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等人将这个头颅骨描述、命名。模式种高氏切齿龙

属名意为“门牙蜥蜴”,是根据类似啮齿目的突出牙齿而命名,这些牙齿都有草食性恐龙牙齿的常见磨损痕迹。种小名是为纪念亲缘分支分类法的先驱、美国古生物学家雅克·高提耶(Jacques Gauthier)[1]

描述

徐星等人最初描述切齿龙的头颅骨时,发现这头颅骨长10公分,保存有偷蛋龙下目的最完整齿列。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显示,切齿龙是偷蛋龙下目的基础物种,较尾羽龙偷蛋龙科更为原始。后来在2004年的研究描述了切齿龙的骨骼特征,包括占头颅骨长度一半的口鼻部、有长洞孔的修长下颌、及大而扁平的前牙。

除了这些,切齿龙有著典型的偷蛋龙类特征。有几样切齿龙的特征,包括了它的牙齿(大部份进化的偷蛋龙类是没有牙齿的),显示它是偷蛋龙下目的原始物种,而一些头颅骨特征则显示它与镰刀龙超科有关[2]

在2009年,切齿龙的唯一头颅骨标本经过电脑断层扫描。研究结果显示,与后期偷蛋龙类相比,切齿龙头颅骨中的气囊较少。切齿龙的嗅叶(Olfactory lobe)较小,视叶(Optic lobe)较大,较类似似鸟龙下目。偷蛋龙下目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特征,由此可知这些特征可能是平行演化的结果。

如同其他手盗龙类,切齿龙被推测是有羽毛恐龙,且是演化过程中失去飞行能力的。它的身长估计小于1米。切齿龙有可能与原始祖鸟是同一物种,但就要有更多的化石作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Xu, X., Cheng, Y.-N. Wang, X.-L., and Chang, C.-H. An unusual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 from China (PDF). Nature. 2002, 419: 291–293 [2014-08-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8-26). 
  2. Osmolska, H., Currie, P. J., and Barsbold, R. Oviraptorosaura. (编) Weishampel, D. B., Dodson, P., and Osmó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