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树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树铮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刘树铮,放射生物学家[1]、医学教育家[2],1925年11月19日 出生于武汉市,原籍湖南省长沙市。中国辐射兴奋效应理论主要奠基人。编著有《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辐射免疫学》,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第一、二版)、《铀毒理学》等。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辐射兴奋效应理论奠基人

出生日期----1925年11月19日

出生地点----湖北省 武汉市

逝世日期----2012年5月29日

国 籍---- 中国

职 业---- 医学教育家

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

知名作品----《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辐射免疫学》

人物简介

刘树铮,教授,著名放射生物学家,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55年,

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1960),国内第一个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3)和国家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990),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8名,遍布国内外,多数已成为有精深造诣的专家。研究方向为电离辐射影响机体防卫适应功能的规律和机制,获得了系统的科学资料,充实和发展了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学说。共发表论文360余篇,论著14部,被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引用。曾五十余次受邀赴国内外讲学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获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委级10项。

个人简历

1925年11月19日 出生于武汉市,原籍湖南省长沙市

1931~1933年 在湖北省武汉市圣约瑟小学学习

1934~1936年 在湖南省长沙市学习古文

1936~1937年 在湖南省长沙市成智小学学习

1938~1939年 在湖南省长沙市楚怡中学学习

1939~1942年 在湖南省湘乡明德中学学习

1942~1945年 在湖南省沅陵雅礼中学学习

1945~1946年 在四川省重庆市湘雅医学院学习

1946~1950年 在湖南省长沙市湘雅医学院学习

1950~1951年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

1951~1953年 任天津第一军医大学(内科)助教、医师

1953~1954年 任天津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

1954~1955年 在北京医学院卫生部病理生理高级师资进修班进修

刘树铮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1956~1960年 任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讲师

1960~1979年 任吉林医科大学(放射生物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副教授

1979~1982年 任白求恩医科人学工业卫生系系主任,兼放射生物教研室室主任、教授

1982~1983年 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放射生物系任高访学者

1983~1991年 任白求恩医科大学任校长、教授,兼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1~1996年 任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6~2000年 任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9年赴日本参加ICONE-7特殊研讨会,1999年赴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讲学,1999年赴美国参加学术讨论会,2000年赴德国参加学术大会。

2000年6月至今任吉林大学教授、卫生部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著名放射生物学家,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55年,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1960),国内第一个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3)和国家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990),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8名,遍布国内外,多数已成为有精深造诣的专家。研究方向为电离辐射影响机体防卫适应功能的规律和机制,获得了系统的科学资料,充实和发展了低剂量辐射兴奋效应学说。共发表论文360余篇,论著14部,被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引用。曾五十余次受邀赴国内外讲学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获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委级10项。

生平

刘树铮,原籍湖南长沙,1925年11月19日出生于武汉市,1933年随父母返回长沙。先后进入成智小学(小学)、明德中学(初中)和雅礼中学(高中)。中学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学校逃难搬迁,要到远离家乡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求学。他在中学时期就热爱自然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45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沅陵雅礼中学,同年名列榜首考入湘雅医学院。1945年抗日战争虽已胜利,但当时湘雅医学院逃难迁至重庆杨公桥,学生生活十分艰苦,食无桌椅,同学们只能在竹棚下的地上就餐;学无教室,大家挤在国民党政府废弃的仓库内上课。但是,教、学双方都十分努力,教师严格要求,同学积极钻研,养成了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优良作风。1946年随同学校"复员"回到长沙,向往和平生活的愿望不久又被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打破,直到全国解放才开始相对安宁的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北京协和医院毕业实习时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1951年毕业,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实行统一分配,参加抗美援朝,被分配到天津第一军医大学工作。由于当时临床需要人,放弃了到基础医学科室工作的志愿,开始内科工作。1953年年末因工作需要被调至基础医学部参加组建新学科--病理生理学。1960年4月又因工作需要被指派参加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并担任其第一任及随后多任主任。在该室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学校几经变动更名,由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到现在的吉林大学,刘树铮教授一直在放射生物学这一领域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即使在他担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的八年(1983~1991)中也从未离开这一领域,并且于1990年在国家卫生部的支持下成立了部属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于1991~2000年担任该室的第一、二任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5月卸去室主任职务,专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树铮同志因病于2012年5月29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3]

国际交流

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刘树铮教授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手段。于1982~1983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放射生物系任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他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能,使外国同行专家赞叹不已。回国后他进行了与美、日、加、奥等国的双边合作项目,并建立了多项个人交流。1983~2000年间他曾应邀赴美、加、日、俄、德、奥、法、英、捷等国讲学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共40余次。1993年刘树铮教授曾受中华医学会委托在长春主持召开"低水平辐射及相关因子生物效应国际研讨会"(ISBELLES'93),任大会主席,此次会议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对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刘树铮教授还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放射与营养免疫效应顾问组成员,美国低水平照射生物效应顾问委员会国际顾委等学术职务。

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是刘树铮教授科学生涯中的另一特点。41年来他已亲手将多名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为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独立科研方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8名已晋升为教授,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16名晋升为副教授,共培养了59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33名,硕士生18 名,博士后8名(包括国外2名)。已毕业的研究生遍布国内外,均已开创了各自的独立研究方向。刘树铮教授对青年学子既严于要求,又敢于放手;既善于引导,又肯于支持,促使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

刘树铮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刘树铮教授积极支持学会工作。自1980年以来担任中国核学会历届理事、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历届常委和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理事。吉林省核学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刘树铮教授一直担任理事长(2001年以后任名誉理事长),并曾任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副会长。他积极支持学会的学术刊物,担任《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常务编委,《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和多种全国性期刊的编委,受邀担任《国际职业病与毒理杂志》客座编委等职。并担任国际著名杂志Radiation Research审稿人,Nonlinearity in Biology,Toxic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编。终年不断为各学术刊物评审稿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提高刊物学术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研贡献

刘树铮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放射生物学家,其学术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踏进医学之门已逾半个世纪。自1945年考入湘雅医学院以来,他的志愿和兴趣始终是探究生命的奥秘,为促进医学临床和卫生防护提供基础研究成果。在求学期间他就开始了科研生涯,曾在卢惠霖、易见龙等名师指导下克服当时环境艰苦、条件简陋的困难,开展生殖内分泌和血液生理等方面的实验,参加由基础医学教师组成的"求真读书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忆述这些往事时深感学术环境对塑造科学人才的重要。

在接受医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刘树铮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在张孝骞、邓家栋等名师的培育下养成了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认真负责、体贴入微的爱伤精神,并且继承了该院传统中临床工作结合科学研究相得益彰的优良学风。在毕业后早期,刘树铮教授曾先后任内科和病理生理学助教和讲师。他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在内科工作的短暂期间(1951~1953)创建了天津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学院第一个附属于内科的研究实验室。1953年冬被调离临床学院组建病理生理教研室,教学工作甫上轨道,就积极开展实验研究。1960年春刘树铮教授负责组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放射生物学教研室,迄今已有41年的历史。放射生物学教研室由当初的几名青年教师发展到现在由高、中、初级专业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几十人的学术梯队,在其领导下成为培养本科生(1960年开始)、硕士生(1978年开始)、博士生(1983年开始,为国内第一个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1990年开始)等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科研工作由整体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多层次方向不断深入发展。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生物学科41年来的发展倾注了刘树铮教授的全部心血。即使在他担任校长的8年间,始终未曾间断放射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1960年以来刘树铮教授历任放射生物室副主任、主任,工业卫生系副主任、主任。1983~1991年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他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抓住我国对外开放的机遇,争取国外资金和部、省、市的投入,兴建了一所现代化教学医院,使学校资产增加2亿多元,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放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刘树铮教授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研究思路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电离辐射对机体防卫适应功能的影响。他把研究重点置于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影响,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刘树铮教授在20世纪60 年代主要研究辐射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和辐射内分泌效应,在高剂量辐射效应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资料后,根据和平利用核科技和发展核能的需要,于1965年开始转入低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但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以受低水平照射的人群检查为主,组织全室人员参加了全国医用诊断性X射线工作者剂量效应的研究和广东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人群健康的调查等全国性协作项目,并负责主持难溶性天然铀化合物对机体作用的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达10年(1976~1985)之久。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将精细的先进检测技术引入人群效应的观察,获得了一批国际文献中未曾记载过的新资料。在上述高剂量实验研究和受低剂量照射人群观察的基础上,20世纪从80年代初期至今一直坚持低水平辐射生物效应的系统实验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刘树铮教授引导全室科研人员在低水平辐射增强免疫功能、诱导适应性反应、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提高抗癌作用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探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使该室的研究始终处于这一领域的前沿。他主持的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教委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

刘树铮教授在放射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成就,是以大量的实验数据充分证明低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不同于高剂量辐射的生物效应,在多数情况下两者截然相反。据此他提出了剂量效应关系的J型和倒J型曲线。以免疫系统的辐射效应为例,他从整体免疫功能、细胞学基础、分子表达和基因转录等不同水平,证实此种剂量效应关系的存在,并且指出剂量率和剂量分度在揭示此种剂量效应关系中的重要意义。在低剂量范围内必须采用低剂量率(12.5mGy/min或更低)的辐射,剂量分度必须跨越三个数量级,从0.025~10Gy的范围内,0.1Gy以下的低剂量率辐射通常引起兴奋效应,0.1~1Gy为过渡区或转变区,1~10Gy 则引起抑制效应。剂量效应曲线的具体形式因所观察的生物学参数而有所不同,但其非线性特点则是一致的。由于上述结论是基于全身照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而免疫系统又是机体抗肿瘤防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对辐射致癌的线性无阈假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在当前存在不适宜的核恐怖心理,从而阻碍核科技应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这也是刘树铮教授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放射生物学界和辐射防护学界重视的原因之一。

学术情况

1984年《辐射免疫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6年《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医学放射生物学》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Radiation Hormesis: its expression in the immune system . health physics,1987,52(5);

Biological Derense and Adaptation Induced by low dose Radiation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t4;1988,4(5).

1988年至199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剂量辐射免疫效应发生机理的研究"负责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至1992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剂量辐射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 负责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至2002年担任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前列肺癌诊断和治疗特异蛋白PSP94/57的基因工程开发研究"负责人;

1998年至2000年担任中日科技协作项目"低剂量辐射诱导细胞间反应的实验研究"负责人。

成就荣誉

刘树铮教授发表专著、译著和参编论著共12部,其中《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1996)、《辐射免疫学》(1985)和《医学放射生物学》(1986,1998)为代表著。他主编的《医学放射生物学》(第1版)一书获核工业部1987年优秀教材奖。《铀毒理学》一书获核工业总公司(部级)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树铮教授共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另有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摘要尚未列入。其论文、论著被国内外学者引用500余次,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94年向联合国大会的技术报告中曾引用其论文15篇。

由于其学术成就和先进事迹,刘树铮教授曾获多项荣誉称号,他是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9)和卫生系统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0),获"吉林英才"奖章(1993)。其事迹被收入"中国人物年鉴"(1989)、"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第二部,1994)和"吉林科技精英"(1988)等辞书,以及"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第八版,第十一版)、"大洋州和远东名人录"(第一版)、"世界杰出领导名人录"(第二版)等国际传记,并获国际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1994)。刘树铮教授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学术成就,深受敬佩,在我国放射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虽已年逾七旬,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事业,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向新的高峰攀登。

获奖情况

1978年"放射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8年"低剂量辐射诱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及其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1998年"低剂量辐射增强免疫功能及其机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全国优秀教师奖;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经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相关评价

在科学研究中刘树铮教授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洞察深邃,他从不放过细小的苗头和始料未及的实验结果。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他将科学研究不断推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源泉。他反对浅尝辄止,鼓励穷追不放。在机制探索中他力主全面、反对偏颇,在辐射兴奋效应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多层次机制学说是其突出例证。他特别重视跟踪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及时向放射生物研究中引入新理论和新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进行整体研究时引入一系列超微量分析技术,在国内较早采用放射免疫测定;在80 年代进行免疫效应研究时引入定量细胞学、分析细胞学等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90年代初引入分子生物技术,以期将整体调节和细胞效应与分子水平的研究相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他积极筹建了吉林大学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并引导中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辐射基因组学的研究,将基因芯片技术引入辐射效应的研究。这些技术的建立为探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多层次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