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樹錚 |
劉樹錚,放射生物學家[1]、醫學教育家[2],1925年11月19日 出生於武漢市,原籍湖南省長沙市。中國輻射興奮效應理論主要奠基人。編著有《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輻射免疫學》,主編《醫學放射生物學》(第一、二版)、《鈾毒理學》等。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輻射興奮效應理論奠基人
出生日期----1925年11月19日
出生地點----湖北省 武漢市
逝世日期----2012年5月29日
國 籍---- 中國
職 業---- 醫學教育家
畢業院校----湘雅醫學院
知名作品----《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輻射免疫學》
人物簡介
劉樹錚,教授,著名放射生物學家,從事醫學教育與研究55年,
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放射生物學教研室(1960),國內第一個放射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83)和國家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1990),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博士後8名,遍布國內外,多數已成為有精深造詣的專家。研究方向為電離輻射影響機體防衛適應功能的規律和機制,獲得了系統的科學資料,充實和發展了低劑量輻射興奮效應學說。共發表論文360餘篇,論著14部,被國內外學術界廣為引用。曾五十餘次受邀赴國內外講學或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獲科技成果獎17項,其中國家級2項、部委級10項。
個人簡歷
1925年11月19日 出生於武漢市,原籍湖南省長沙市
1931~1933年 在湖北省武漢市聖約瑟小學學習
1934~1936年 在湖南省長沙市學習古文
1936~1937年 在湖南省長沙市成智小學學習
1938~1939年 在湖南省長沙市楚怡中學學習
1939~1942年 在湖南省湘鄉明德中學學習
1942~1945年 在湖南省沅陵雅禮中學學習
1945~1946年 在四川省重慶市湘雅醫學院學習
1946~1950年 在湖南省長沙市湘雅醫學院學習
1950~1951年 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實習
1951~1953年 任天津第一軍醫大學(內科)助教、醫師
1953~1954年 任天津第一軍醫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
1954~1955年 在北京醫學院衛生部病理生理高級師資進修班進修
劉樹錚 |
1956~1960年 任第一軍醫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講師
1960~1979年 任吉林醫科大學(放射生物教研室)副主任、講師、副教授
1979~1982年 任白求恩醫科人學工業衛生系系主任,兼放射生物教研室室主任、教授
1982~1983年 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放射生物系任高訪學者
1983~1991年 任白求恩醫科大學任校長、教授,兼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1~1996年 任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6~2000年 任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
1999年赴日本參加ICONE-7特殊研討會,1999年赴韓國亞洲大學醫學院講學,1999年赴美國參加學術討論會,2000年赴德國參加學術大會。
2000年6月至今任吉林大學教授、衛生部放射生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著名放射生物學家,從事醫學教育與研究55年,創建我國高校第一個放射生物學教研室(1960),國內第一個放射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83)和國家衛生部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1990),培養了博、碩士研究生50餘名,博士後8名,遍布國內外,多數已成為有精深造詣的專家。研究方向為電離輻射影響機體防衛適應功能的規律和機制,獲得了系統的科學資料,充實和發展了低劑量輻射興奮效應學說。共發表論文360餘篇,論著14部,被國內外學術界廣為引用。曾五十餘次受邀赴國內外講學或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獲科技成果獎17項,其中國家級2項、部委級10項。
生平
劉樹錚,原籍湖南長沙,1925年11月19日出生於武漢市,1933年隨父母返回長沙。先後進入成智小學(小學)、明德中學(初中)和雅禮中學(高中)。中學時期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學校逃難搬遷,要到遠離家鄉的農村和邊遠山區求學。他在中學時期就熱愛自然科學,立志"科學救國"。1945年夏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湖南沅陵雅禮中學,同年名列榜首考入湘雅醫學院。1945年抗日戰爭雖已勝利,但當時湘雅醫學院逃難遷至重慶楊公橋,學生生活十分艱苦,食無桌椅,同學們只能在竹棚下的地上就餐;學無教室,大家擠在國民黨政府廢棄的倉庫內上課。但是,教、學雙方都十分努力,教師嚴格要求,同學積極鑽研,養成了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優良作風。1946年隨同學校"復員"回到長沙,嚮往和平生活的願望不久又被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打破,直到全國解放才開始相對安寧的生活。樹欲靜而風不止,在北京協和醫院畢業實習時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1951年畢業,全國大學畢業生首次實行統一分配,參加抗美援朝,被分配到天津第一軍醫大學工作。由於當時臨床需要人,放棄了到基礎醫學科室工作的志願,開始內科工作。1953年年末因工作需要被調至基礎醫學部參加組建新學科--病理生理學。1960年4月又因工作需要被指派參加組建放射醫學專業,創建了國內高校第一個放射生物學教研室,並擔任其第一任及隨後多任主任。在該室成立以後的40多年中,學校幾經變動更名,由吉林醫科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到現在的吉林大學,劉樹錚教授一直在放射生物學這一領域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即使在他擔任白求恩醫科大學校長的八年(1983~1991)中也從未離開這一領域,並且於1990年在國家衛生部的支持下成立了部屬放射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於1991~2000年擔任該室的第一、二任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2000年5月卸去室主任職務,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劉樹錚同志因病於2012年5月29日在長春逝世,享年86歲[3]。
國際交流
積極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劉樹錚教授推動科研發展的重要手段。於1982~1983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放射生物系任高級訪問學者期間,他淵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能,使外國同行專家讚嘆不已。回國後他進行了與美、日、加、奧等國的雙邊合作項目,並建立了多項個人交流。1983~2000年間他曾應邀赴美、加、日、俄、德、奧、法、英、捷等國講學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共40餘次。1993年劉樹錚教授曾受中華醫學會委託在長春主持召開"低水平輻射及相關因子生物效應國際研討會"(ISBELLES'93),任大會主席,此次會議受到國內外學者高度評價,對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劉樹錚教授還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聯合國原子能機構放射與營養免疫效應顧問組成員,美國低水平照射生物效應顧問委員會國際顧委等學術職務。
人才培養
重視人才培養是劉樹錚教授科學生涯中的另一特點。41年來他已親手將多名本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培養為具有較高教學能力和獨立科研方向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其中8名已晉升為教授,有的已成為博士生導師,16名晉升為副教授,共培養了59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33名,碩士生18 名,博士後8名(包括國外2名)。已畢業的研究生遍布國內外,均已開創了各自的獨立研究方向。劉樹錚教授對青年學子既嚴於要求,又敢於放手;既善於引導,又肯於支持,促使他們在學術上儘快成長。
劉樹錚 |
劉樹錚教授積極支持學會工作。自1980年以來擔任中國核學會歷屆理事、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學會歷屆常委和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理事。吉林省核學會自1985年成立以來劉樹錚教授一直擔任理事長(2001年以後任名譽理事長),並曾任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吉林省分會副會長。他積極支持學會的學術刊物,擔任《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副總編輯、《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中國病理生理雜誌》常務編委,《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和多種全國性期刊的編委,受邀擔任《國際職業病與毒理雜誌》客座編委等職。並擔任國際著名雜誌Radiation Research審稿人,Nonlinearity in Biology,Toxic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編。終年不斷為各學術刊物評審稿件,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為提高刊物學術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科研貢獻
劉樹錚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放射生物學家,其學術成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踏進醫學之門已逾半個世紀。自1945年考入湘雅醫學院以來,他的志願和興趣始終是探究生命的奧秘,為促進醫學臨床和衛生防護提供基礎研究成果。在求學期間他就開始了科研生涯,曾在盧惠霖、易見龍等名師指導下克服當時環境艱苦、條件簡陋的困難,開展生殖內分泌和血液生理等方面的實驗,參加由基礎醫學教師組成的"求真讀書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每當他憶述這些往事時深感學術環境對塑造科學人才的重要。
在接受醫學教育的最後階段,劉樹錚教授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實習,在張孝騫、鄧家棟等名師的培育下養成了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認真負責、體貼入微的愛傷精神,並且繼承了該院傳統中臨床工作結合科學研究相得益彰的優良學風。在畢業後早期,劉樹錚教授曾先後任內科和病理生理學助教和講師。他一貫重視科學研究,在內科工作的短暫期間(1951~1953)創建了天津第一軍醫大學臨床學院第一個附屬於內科的研究實驗室。1953年冬被調離臨床學院組建病理生理教研室,教學工作甫上軌道,就積極開展實驗研究。1960年春劉樹錚教授負責組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放射生物學教研室,迄今已有41年的歷史。放射生物學教研室由當初的幾名青年教師發展到現在由高、中、初級專業人員和研究生組成的幾十人的學術梯隊,在其領導下成為培養本科生(1960年開始)、碩士生(1978年開始)、博士生(1983年開始,為國內第一個放射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1990年開始)等高級專業人才的基地,科研工作由整體水平向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多層次方向不斷深入發展。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生物學科41年來的發展傾注了劉樹錚教授的全部心血。即使在他擔任校長的8年間,始終未曾間斷放射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1960年以來劉樹錚教授歷任放射生物室副主任、主任,工業衛生系副主任、主任。1983~1991年間任白求恩醫科大學校長,他重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抓住我國對外開放的機遇,爭取國外資金和部、省、市的投入,興建了一所現代化教學醫院,使學校資產增加2億多元,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放射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中,劉樹錚教授有其獨特的風格,他的研究思路始終貫穿着一條主線,就是電離輻射對機體防衛適應功能的影響。他把研究重點置於電離輻射對免疫系統和神經內分泌調節的影響,就是最明顯的體現。劉樹錚教授在20世紀60 年代主要研究輻射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影響和輻射內分泌效應,在高劑量輻射效應方面取得了較系統的資料後,根據和平利用核科技和發展核能的需要,於1965年開始轉入低劑量輻射效應的研究,但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斷。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以受低水平照射的人群檢查為主,組織全室人員參加了全國醫用診斷性X射線工作者劑量效應的研究和廣東天然輻射高本底地區人群健康的調查等全國性協作項目,並負責主持難溶性天然鈾化合物對機體作用的現場調查和實驗研究達10年(1976~1985)之久。這一階段研究的特點是將精細的先進檢測技術引入人群效應的觀察,獲得了一批國際文獻中未曾記載過的新資料。在上述高劑量實驗研究和受低劑量照射人群觀察的基礎上,20世紀從80年代初期至今一直堅持低水平輻射生物效應的系統實驗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劉樹錚教授引導全室科研人員在低水平輻射增強免疫功能、誘導適應性反應、影響神經內分泌調節、提高抗癌作用等方面開展了全面系統的探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使該室的研究始終處於這一領域的前沿。他主持的研究課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教委和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和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
劉樹錚教授在放射生物學研究領域中的主要成就,是以大量的實驗數據充分證明低劑量電離輻射可引起不同於高劑量輻射的生物效應,在多數情況下兩者截然相反。據此他提出了劑量效應關係的J型和倒J型曲線。以免疫系統的輻射效應為例,他從整體免疫功能、細胞學基礎、分子表達和基因轉錄等不同水平,證實此種劑量效應關係的存在,並且指出劑量率和劑量分度在揭示此種劑量效應關係中的重要意義。在低劑量範圍內必須採用低劑量率(12.5mGy/min或更低)的輻射,劑量分度必須跨越三個數量級,從0.025~10Gy的範圍內,0.1Gy以下的低劑量率輻射通常引起興奮效應,0.1~1Gy為過渡區或轉變區,1~10Gy 則引起抑制效應。劑量效應曲線的具體形式因所觀察的生物學參數而有所不同,但其非線性特點則是一致的。由於上述結論是基於全身照射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而免疫系統又是機體抗腫瘤防禦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發現對輻射致癌的線性無閾假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在當前存在不適宜的核恐怖心理,從而阻礙核科技應用和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這也是劉樹錚教授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放射生物學界和輻射防護學界重視的原因之一。
學術情況
1984年《輻射免疫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96年《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8年《醫學放射生物學》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Radiation Hormesis: its expression in the immune system . health physics,1987,52(5);
Biological Derense and Adaptation Induced by low dose Radiation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t4;1988,4(5).
1988年至1990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低劑量輻射免疫效應發生機理的研究"負責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0年至1992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低劑量輻射誘導細胞遺傳學適應性反應" 負責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8年至2002年擔任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前列肺癌診斷和治療特異蛋白PSP94/57的基因工程開發研究"負責人;
1998年至2000年擔任中日科技協作項目"低劑量輻射誘導細胞間反應的實驗研究"負責人。
成就榮譽
劉樹錚教授發表專著、譯著和參編論著共12部,其中《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1996)、《輻射免疫學》(1985)和《醫學放射生物學》(1986,1998)為代表著。他主編的《醫學放射生物學》(第1版)一書獲核工業部1987年優秀教材獎。《鈾毒理學》一書獲核工業總公司(部級)199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劉樹錚教授共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另有參加全國性及國際性學術會議的論文摘要尚未列入。其論文、論著被國內外學者引用500餘次,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1994年向聯合國大會的技術報告中曾引用其論文15篇。
由於其學術成就和先進事跡,劉樹錚教授曾獲多項榮譽稱號,他是我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9)和衛生系統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0),獲"吉林英才"獎章(1993)。其事跡被收入"中國人物年鑑"(1989)、"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傳略"(第二部,1994)和"吉林科技精英"(1988)等辭書,以及"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第八版,第十一版)、"大洋州和遠東名人錄"(第一版)、"世界傑出領導名人錄"(第二版)等國際傳記,並獲國際傳記中心"20世紀成就獎"(1994)。劉樹錚教授獻身科學的精神和學術成就,深受敬佩,在我國放射醫學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雖已年逾七旬,仍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教學和科研事業,帶領着一代又一代的學人向新的高峰攀登。
獲獎情況
1978年"放射損傷發病機制及早期診斷"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98年"低劑量輻射誘細胞遺傳學適應性反應及其機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
1998年"低劑量輻射增強免疫功能及其機制"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教育工會全國優秀教師獎;
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經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管優秀專家。
相關評價
在科學研究中劉樹錚教授思路清晰、反應敏捷、洞察深邃,他從不放過細小的苗頭和始料未及的實驗結果。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他將科學研究不斷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源泉。他反對淺嘗輒止,鼓勵窮追不放。在機制探索中他力主全面、反對偏頗,在輻射興奮效應研究中提出並論證了多層次機制學說是其突出例證。他特別重視跟蹤相關基礎科學的發展,及時向放射生物研究中引入新理論和新技術。在20世紀60~70年代進行整體研究時引入一系列超微量分析技術,在國內較早採用放射免疫測定;在80 年代進行免疫效應研究時引入定量細胞學、分析細胞學等技術(包括流式細胞術);90年代初引入分子生物技術,以期將整體調節和細胞效應與分子水平的研究相結合。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他積極籌建了吉林大學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並引導中青年科研人員開展輻射基因組學的研究,將基因芯片技術引入輻射效應的研究。這些技術的建立為探討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多層次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來源
- ↑ 放射生物學家——劉樹錚教授 ,知網
- ↑ 劉樹錚人物簡介 , 知名人物網, 2021-04-16
- ↑ 原白求恩醫科大學校長劉樹錚同志 ,孝愛網, 2012-06-14
- ↑ 劉樹錚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