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



刘法(?~1119年),字号、籍贯皆不明,北宋名将。长期征战边塞,成名于宋夏战争,身经百战,被敌人称为“天生神将”,对北宋进击河湟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北宋熙河经略使。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月,童贯命已任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兵攻击西夏统安城(今青海省互助县北,原名割牛城,被宋将何灌从西宁出兵夜袭攻下后改名统安城),刘法认为西夏军虽经宋军重创,但是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胜数不大,不愿冒险进兵,被太尉童贯威压出征,遭遇西夏重兵围攻,力战后在突围途中坠崖,双足折断重伤,被西夏军杀死。

战后童贯将战败罪责推卸给刘法,名臣李纲撰写《吊国殇文》以祭奠,为刘法鸣冤。

因刘法之子刘正彦参与“苗刘兵变”,已经为国战死的刘法也受到了影响,其战功和事迹变得默默无闻,《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这位北宋一代名将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2016年疑似其墓地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将军沟村被发现,目前正在考证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法                  出生时间         不详
                  所处时代          北宋                  去世时间           1119年
                  主要成就          多次击败西夏军队

人物话题

人物生平

扬名于危难之中

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三月,北宋塞门寨受西夏攻击,大将米赟(据称为大书法家米芾的祖父)阵亡,在宋军士气沮丧,城中汹汹,老将皆有忧色时,刘法挺身而出,领兵猛攻西夏洪州(今陕西靖边县南),“斩掳五百余、焚荡族帐万二千、获孳畜铠仗万三千”,一举扭转战局,战后刘法由鄜延路第三将副将胜任为第三将主将,军阶如京使。

长期征战边塞

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刘法与苗履统兵至大沙堆等处,破荡贼众,斩首八百级,生擒带牌伪天使一,大首领二,牛马孳畜万,宋军追击五十余里,刘法再受通令嘉奖。当年九月,刘法出击转战田家流等地先后斩首数千级,为正面战场平夏城战役取得决定性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在田家流一战中刘法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升任客省使(大诏令集记载)。次年(公元1099年)已经成为鄜延路钤辖官的刘法再次出塞,转战神鸡流、乌延等地先后斩首四千余级,威震陕西。

成名于宋夏战争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刘法在会州(今甘肃会宁)尔提克泉迎战西夏主力大军,一战破敌,将敌击溃后,渡黄河纵横荒漠追击四百余里,大掠喀罗川,斩俘西夏军万余人(定功继伐碑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刘法参与收复河湟地区之积石军之战,同年出任三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景定建康志记载)。

仕途起伏

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北宋这位书画双绝的亡国皇帝,在位26年共用了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6个年号),刘法因朝廷颁乐未亲自出迎(作为当地主要军政长官对上级不恭敬),被罢免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罢免三衙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宋会要辑稿记载),仕途受挫。不过因为战事频繁,缺少勇将,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刘法再次出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当年又升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景定建康志记载)。

危急解围

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夏人屡犯边境屠杀劫掠,宋夏全面战争暴发,宋军由童贯率领,出兵20余万分三路攻夏,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二月,宋夏在河湟流域激战,刘法率兵万余名攻占了西夏仁多泉城(今门源县珠固乡一带),斩首数千级,并依山沿河修筑震武城(即古骨龙城,今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克图口村三角城),作为前进堡垒。但是,西夏王朝并不甘心,震武城就像打入西夏领土中西部的楔子,与陕北、陇右方向的宋军形成对西夏的钳形进攻态势,严重威胁西夏的侧翼安全,于是西夏多次集中重兵发动反击,先是据守震武城的知军李明战败被杀,接任的孟清也受重伤,危急之时,已任熙河经略使的刘法率兵及时赶到,夏兵被迫解围而去。

被迫应战而死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月,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兵攻击西夏。刘法认为西夏军队虽经宋军重创,但是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胜数不大,不愿冒险进兵。童贯强迫道:“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

眼看一顶大大的“欺君”帽子将要扣在头上,迫于权倾天下的太尉童贯威压,刘法无奈之下只好率兵两万至统安城,结果和早有充分准备的西夏主将察哥(夏崇宗李乾顺的弟弟)所带领的敌军重兵发生遭遇战。察哥将他的军队列为三阵,以阻挡刘法的前军,同时,另派一支精锐骑兵(铁鹞子)登山绕到刘法军后面进行夹击。双方激战7小时,刘法前军杨惟忠、后军焦安节、左军朱定国等皆战败,士兵饥寒交迫,战马多渴死,刘法仍组织中军、右军决死反击,终因兵力悬殊遭到惨败,无奈利用夜色带兵突围,大约走了70里,想通过珠固峡撤退时,被夏兵发现,将宋军残军团团围住,刘法在乱军之中一不留神,连人带马掉下山崖,双腿折断。而此时仍在作战的宋军发现他们的主将不见了,熙河猛将翟进(后来与其兄翟兴在中原一带抗金剿匪时战死)带领部下数次冲进西夏军阵,到处寻找刘法,但由于宋军陷入混乱没人知道刘法在那里,只好悲痛的领兵突围而去。此时正好有西夏的一个别瞻军(负责后勤部队)士兵通过山崖下,乘机将受伤的刘法杀死,曾经百战百胜威震西陲的一代名将刘法最终血染河湟,捐躯沙场。

统安城一战宋军惨败,而童贯却隐瞒了这次战败的真相,居然向皇帝报捷,开启宋朝隐败不报的恶例。他求胜心切,逼迫刘法出兵造成败局,统安之战后又指责刘法违反其“节制”,让刘法承担了败军丧师之罪,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的千古冤案。

人物影响

  • 刘法在当时的名声大于后来闻名天下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即水浒传中所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史册中本应有更多记述,但他战死8年后,中原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转眼走向了灭亡。不幸的是刘法的儿子刘正彦,当时任护卫东宫太子的将领,却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伙同护卫皇帝赵构的将领苗傅发动了“苗刘兵变”(又称明受之变),以清君侧为名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其子赵旉,后事败被处以极刑。也因此,已经为国战死的刘法也受到了影响,其战功和事迹变得默默无闻,《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以至于靠目前史料,只知其卒年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年、籍贯皆不详。然而仅仅从今天残存的资料里,我们也足以看到这位一代名将的风采和不朽战功,在号称北宋精锐的西军诸多名将中绝对堪称翘楚。既然牵扯到谋反,刘法虽死,也只能父代子受过,民国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对刘法极尽贬低污辱,说刘法是兵败后向西夏军前杂役索要食物时被杀,当时党项人与宋人在语言、发形、衣服形制等方面多有不同,作为长期在边塞作战的将领能不知道这些?这个演义桥段居然还被南怀瑾先生借用,在解读《素书》“怒而无威者犯”时,拿演义中刘法索食被杀作为“内养不足,则怒而无威”的例子,想来着实不该。
  • 听闻刘法战死后,以抗金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李纲撰写《吊国殇文》以祭奠:序言中写“宣和元年春,用师西鄙,熙河帅刘法与其军俱歼,用事者以违节置罪之,赠典不及,予窃哀焉,作斯文以吊之”,文中以“痛忠魂之谁诉兮,激壮士之愤气,惟一胜而一负兮,乃兵家之常势。奈何不得使吾君得闻兮,以边事为戒。邈九重之高深兮,岂天下之耳目,皆可以欺蔽也”,对刘法壮烈战死却不得申其节,被童贯作替罪羊,令李纲深感悲愤。

参考史料

  • 《西夏书事》,清吴广成编撰,纲目体西夏编年史,共四十二卷。
  • 《景定建康志》,南宋建康府知府马光祖主修、幕宾周应合编纂。
  • 《陕西通志》,明嘉靖年间陕西巡抚赵廷瑞修,陕西三原籍著名学者马理、高陵籍著名学者吕柟主持编纂,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完成。
  • 《宋会要辑稿》,清嘉庆年间由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