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派
京剧演员
国籍 中国
别名 刘鸿升
职业 老生
知名于 早期京剧名家刘鸿升创立的京剧老生流派
知名作品 <四郎探母> <完璧归赵> <探阴山> 。

刘派是早期京剧名家刘鸿升创立的京剧老生流派艺术。刘鸿升由业余爱好而加入京剧班社演唱,先演净,后改老生,以嗓音高亢、唱腔流畅著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刘派 创始人 刘鸿升
剧种 京剧 行当 老生
特点 高昂清越、刚爽甜脆

简要介绍

刘鸿升的唱腔体系世称刘派,形成略晚于"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名派。刘鸿升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吸取张(张二奎)、谭、汪名派老生的唱法,融合而成京剧老生刘派艺术,唱工独具特色。

刘派的戏路很宽,融合各派唱腔赋予刘派特色。 刘鸿升以一副花脸嗓子改唱须生,可谓游刃有余,而同样是"金嗓子",他更有一种甘甜润泽的感觉。刘鸿升的拿手戏,人称"三斩一碰",即《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和《碰碑》(《李陵碑》)。其中《斩黄袍》里的"孤王酒醉桃花宫"一句,龙飞凤舞,气象万千,于高亢挺拔气势中包含着秀丽飘逸的姿态,当时其流行程度直逼谭鑫培的"店主东"。刘鸿升还有《辕门斩子》中的一句"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借鉴小生娃娃调,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委婉环绕,美不胜收,也为行内大力推崇。

艺术特色

刘鸿升嗓音极高,音质纯净,发音响亮、清脆、甜润,具备脑后音、虎音、炸音,并有较难得的水音。气力充沛,运用得法,又善使气口。习用"楼上楼"的行腔方式,逢高必拔,拔必到顶,能适应各种板式的演唱。他的演唱挺拔、刚劲、流利。以西皮腔最为见长。

唱念用北京字音,宗张二奎,唱腔亦近奎派,又吸收孙菊仙的唱法,但改变了二者平直朴素的风格,有大量的创新,如将《斩黄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宫"的"二六板"唱词,由14句删为6句,每句都唱的新颖、华丽;又如《辕门斩子》中"见老娘是一礼躬身下拜",融入娃娃调,独创新"回龙腔",旋律优美动人。

刘鸿升跛足,又无幼工,故基本没有靠把戏、武老生戏及特殊的表演技艺,但念工戏亦佳,又兼演老旦和唱功花脸戏。刘唱铜锤花脸,因嗓音高而音域窄,乃形成一种独特唱法,别具韵味。

刘派的戏路很宽,不仅拥有奎派各剧,其他如孙、谭各派的剧目,一经移植,也都能赋予刘派特色。

刘鸿升的演唱风格高昂清越、刚爽甜脆,对当时及后来的一些老生流派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代表剧目

刘派常演剧目极多,以唱功戏为主,演唱中喜用大量唱词,如《上天台》中的"一百单八句"和《逍遥津》中的数十个"欺寡人"等。代表剧目最突出的有"三斩一探":《斩黄袍》、《斩红袍》(即《打窦瑶》)、《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及《上天台》、《逍遥津》、《空城计》、《斩马谡》等,此外还有《敲骨求今》、《黄金台》、《完璧归赵》、《御碑亭》、《苏武牧羊》、《乌龙院》、《法场换子》等。成名后有时还演出花脸戏《探阴山》和老旦戏《钓金龟》等。

刘派的唱片仅有《斩子》、《斩黄袍》、《空城计》、《御碑亭》、《完璧归赵》、《探母》、《乌龙院》、《敲骨求金》、《骂杨广》、《苏武牧羊》、《法场换子》、《探阴山》、《铡美案》(后两段系铜锤花脸)等十数张唱片行世。[1]

后世影响

由于刘鸿声演唱风格高昂清越,刚爽甜脆,对当时及后来的一些老生流派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但刘派的演唱对演员的嗓音条件要求极高,刘鸿声又中年而逝,故临摹刘者虽众,传人却不多。[2]

刘鸿升的演唱风格大大影响了后来的高派创始人,即"前四大须生"之一高庆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