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大鬚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演員
圖片來自搜狐網

四大鬚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的說法。而在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1]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四大鬚生
  • 簡要概述: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
  • 前四大鬚生: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
  • 後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 派別介紹:余派、譚派、馬派、楊派

名稱來歷

前後四大鬚生來歷

20世紀2、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漸退出舞台.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鬚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余、言、高、馬四大鬚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鬚生」。

至此,京劇史上有了「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分。

藝術成就

四大鬚生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就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而言,前後四大鬚生中的七位藝術家應該是不分彼此的(特別是就目前唯一能作為實物參照的聲音資料來看),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有長短。至於排位上的差別甚至厚此薄彼的觀點,也只能是後人的一廂情願。從兩屆老生名家走過的藝術道路來看,他們雖處不同時期,在京劇老生行中,都不是篤守師承、亦步亦趨,而是繼往開來,啟迪後學,無論在唱、念、做、舞諸方面都有自己的創造,各有所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開拓了老生行當精進求新的廣闊道路,值得青年一代學習和借鑑。

人物簡介

前四大鬚生-余叔岩

余叔岩
圖片來自搜狐網
高慶奎
圖片來自搜狐網

余叔岩(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羅田,生於北京。老生余三勝之孫,青衣余紫雲之子。曾從師於吳連奎、薛鳳池、李喜瑞、姚增祿。一度「倒倉」,嗓音變壞,不能演戲。嗓音恢復後,跟譚鑫培學過一出《戰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繼承譚派,又有所創新,形成唱腔剛柔相濟的余派。[2]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發聲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獨創,韻味醇厚、蒼勁挺拔,常演劇目有《戰太平》《失空斬》《問樵鬧府》《定軍山》《狀元譜》等。

他的弟子有孟小冬楊寶森李少春王少樓等。

前四大鬚生-高慶奎

高慶奎(1890——1942),名鎮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幼時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師從賈洪林賈麗川等人,後得到劉鴻聲、孫菊仙、汪桂芬、譚鑫培等人指點。他廣學各家,被戲稱為「高雜拌」,他並不在乎。30歲後才唱出名氣,1921年自組「慶興社」(後改慶盛社)。擅唱悲憤激昂、勁拔酣暢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緻,精於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除了演《轅門斬子》《斬黃袍》等,還編演過《竊符救趙》《史可法》《哭秦庭》《楊椒山參嚴嵩》等愛國劇。贏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慶奎」的讚譽。

高慶奎演唱的特點是酣暢遒勁、響遏行雲、亢奮剛烈,中年後因嗓音勞累過度,不再登台,出任中華戲校教師。卒於1942年。他的弟子和傳人有李盛藻、李和曾、白家麟、沈金波、李宗義、朱鴻聲、辛寶達、李文林、倪茂才等。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員。

前四大鬚生-言菊朋

言菊朋
圖片來自搜狐網
馬連良(前、後四大鬚生均在列)
圖片來自搜狐網

言菊朋(1890——1942),名錫,蒙族。初為票友。1923年,與梅蘭芳到上海演出,贏得喝彩,正式「下海」。師承譚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聲調值,形成婉轉跌宕的「言派」唱腔。也與程硯秋尚小雲楊小樓有過合作。晚年體弱,死於貧病交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職,由業餘愛好轉為專業演員。他注重音律,講究以字求腔,於細膩中寄深情,創立婉轉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讓徐州》《臥龍弔孝》《汾河灣》等劇目。其子言少朋繼承了他的藝術風格。

前、後四大鬚生-馬連良經久不衰

馬連良(1901——1966),字溫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在「喜連成」(後改名「富連成」)學習基本功。9歲登台。1922年與荀慧生合演《寶蓮燈》、《打漁殺家》。1927年自組「春福社」(後改名「扶風社」),解放後回國,以嗓音柔靜、韻味飽滿著稱。馬連良的唱腔委婉灑脫,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樂感和節奏感。馬連良的嗓音甜淨醇美,善用鼻腔共鳴,晚年又向蒼勁醇厚方面發展。對於氣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較高的駕馭能力,演唱從容舒展。唱腔新穎細膩,流暢華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飽滿酣暢,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樣推敲打磨,愈見精彩,決不草率從事。

馬連良初學武生後改老生,在師法眾多前輩藝人的基礎上,他采眾家之長,卻決不停留在摹學具體演唱技藝的水平上,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顯示出自己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創製了清新柔潤、瀟灑俊逸的「馬派」。他雖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紅」的時間長,躋身「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列,歷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參與了許多劇目的整理和改編、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諸葛亮、喬玄、程嬰等藝術形象。晚年時還參加了現代戲的排練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

代表劇目有《甘露寺》《借東風》《十老安劉》《清官冊》《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等。

他的弟子和傳人有言少朋、周嘯天、王和霖、梁益鳴、遲金聲、張學津、馮志孝等。

後之人物

後四大鬚生-譚富英

譚富英
圖片來自搜狐網

譚富英(1906—1977),出生於京劇世家,從小受到祖、父兩輩的藝術薰陶。幼年拜京劇名家蕭長華等為師,扮演老生。出科班後,又拜京劇名家余叔岩為師。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堅實基礎,尤其擅長靠把戲。唱腔繼承了「譚(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風格,並發揮自己的特長,酣暢淋漓,樸實大方,稱為「新譚派」。譚富英的嗓音清亮甜脆,唱腔酣暢,樸實無華,不尚花巧,講究氣勢,用氣沖、口勁足,聽來明快舒展,一瀉無餘。吐字行腔不過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氣充實,行腔一氣呵成,聽來情緒飽滿,痛快淋漓。在表演上不事雕琢,樸實中見功力,善於扮演耿直忠厚的書生和重臣。因譚在幼年學過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動作上頗為靈巧、利索。

代表劇目有《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奇冤報》《擊鼓罵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園會》《珠簾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會》等。《群英會》中演魯肅,更使觀眾傾倒。

譚派名家有高寶賢、殷寶忠、孫岳、譚元壽、李崇善等。

楊寶森 1957年便裝照
圖片來自新浪娛樂

後四大鬚生-楊寶森

楊寶森(1909—1958)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伯父均為著名京劇花旦,父演武生。幼年便練就毯子功,後習武生。10歲登台演戲,16歲倒嗓後,專心研習余叔岩的表演藝術。他的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根據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楊寶森1949年後任天津市京劇團團長。老生楊派成熟於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於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

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於大起大落。行腔抑揚婉轉,卓然成派。激昂高亢的唱腔,師從余叔岩的他卻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

代表劇目有《碰碑》《清官冊》《伍子胥》《失空斬》《鼎盛春秋》《擊鼓罵曹》《斷臂說書》《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

楊派名家有程正泰、馬長禮、汪正華、李鳴盛、梁慶雲、朱雲鵬、楊乃彭、張克等。

後四大鬚生-奚嘯伯

奚嘯伯
圖片來自新浪娛樂

奚嘯伯(1910—1977)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常出入北京票房,學譚派,唱老生。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即拜言菊朋為師,青年時代為京劇票友,後又潛心鑽研譚派演唱藝術,得到言菊朋傳授《擊鼓罵曹》等戲。21歲正式登台演出,後到上海為梅蘭芳配戲,回京後與張君秋等同台演出。他雖未受科班的嚴格訓練,但經過刻苦自學,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於成名。奚嘯伯曾任北京市京劇四團團長,1957年任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副團長。

奚嘯伯講究唱念的音韻。吐字是遒而不濁,行腔是新而不俗,戲路是大而不伏,作風是勁而不火,集諸子百家大成而樹一幟。奚派的風格重點是「唱」,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系統規則的一套學問。

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哭靈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蘇武牧羊》《失·空·斬》《調寇》《李陵碑》《十道本》《四郎探母》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奚派名家有歐陽中石、張建國、張軍強、趙建忠、李伯培、楊志剛、趙淑華等。

相關派別

「馬派」

馬連良以獨特的風格,為京劇開創一代新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唱的馬腔,豐富了京劇老生的唱腔藝術。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結合一體,準確嚴謹,凝重瀟灑,將人物蘊涵的複雜感情,節奏鮮明地形之於外,形成獨具藝術魅力的馬派風采。

「馬派」的代表劇目有:《羊角哀》《要離刺慶忌》《春秋筆》《臨潼山》《串龍珠》《重耳走國》《十老安劉》《甘露寺》《群英會·借東風》《清官冊》《一捧雪》《九更天》《四進士》《梅龍鎮》《玉碑亭》《十道本》《坐樓殺惜》《清風亭》《三娘教子》《三字經》《汾河灣》《武家坡》《桑園會》《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陣》《胭脂寶褶》《焚綿山》《渭水河》《狀元譜》《盜宗卷》《斷臂說書》《寶蓮燈》《珠簾寨》《鐵蓮花》《打嚴嵩》《廣泰莊》《三顧茅廬》《法門寺》《打登州》《南陽關》《定軍山》《陽平關》《胭脂虎》《蘇武牧羊》《將相和》《海瑞罷官》《趙氏孤兒》《十老安劉》古裝戲和《杜鵑山》《年年有餘》等現代京劇。

「馬派」弟子有:周嘯天、王和霖、梁益鳴、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馬長禮、遲金聲、張學津、馮志孝等等

「老生楊派」

老生楊(寶森)派成熟於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於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楊寶森初學譚派,青年時期致力於研習余派唱腔,均有成績。30歲以後逐漸脫出余派範圍,吸取譚、汪(桂芬)諸家之長,對余腔有所變革。後嗓音發生變化,在琴師楊寶忠、鼓師杭子和的輔助下,儘量舍短用長,創立了既出於余派、又大大有別於余腔的楊派唱腔。

楊派劇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佐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等均有明顯的楊派藝術特色。

楊寶森門人有程正泰、李鳴盛、梁慶雲、朱雲鵬等,私淑及再傳弟子為數更多,如楊乃彭、張克等,是近年來影響頗大的流派之一。

視頻

【絕版賞析】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