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利息保障倍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利息保障倍数是一个专有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又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

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息+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此公式中的数字来源是利润表。分子的“利息费用”是指计入本期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的利息费用;分母的“利息费用”指的是全部的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计入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还包括计入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等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EBIT,全称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税前利润,是指未扣除利息、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即未计利息、税项前的利润。计算公式为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或EBIT=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具体分析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若是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