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息保障倍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利息保障倍數是一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又稱為已獲利息倍數或利息償付倍數。

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計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EBIT)÷利息費用;利息保障倍數=(稅前利息+利息費用)÷利息費用;利息保障倍數=(稅後利潤+所得稅+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此公式中的數字來源是利潤表。分子的「利息費用」是指計入本期利潤表中的財務費用的利息費用;分母的「利息費用」指的是全部的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計入利潤表中的利息費用,還包括計入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等成本的資本化利息。

EBIT,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即息稅前利潤,是指未扣除利息、所得稅之前的利潤,即未計利息、稅項前的利潤。計算公式為EBIT=淨利潤+所得稅+利息,或EBIT=經營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具體分析

利息保障倍數指標反映企業經營收益為所需支付的債務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數足夠大,企業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數不僅反映了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誌。

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於1,且比值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若是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為了考察企業償付利息能力的穩定性,一般應計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數。保守起見,應選擇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數值作為基本的利息償付能力指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