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勾云形玉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6500年-5000年)时期的典型出现土文物之一,多为玉质,有系孔,为古人佩饰,因形似勾云,故称勾云形玉佩。 如:图例是1981年出土于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的勾云形玉佩,采用黄白色玉琢磨而成,长18.2厘米,宽10.9厘米,厚0.4厘米。

基本内容

中文名:勾云形玉佩

所属年代:公元前6500年-5000年

文化特征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勾云形玉佩就是红山文化先民的智慧结晶,与玉猪龙、玉凤、箍形器等同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

勾云形玉佩,似云,似枭,采用拟物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以平面减地打磨的工艺,表现出了极具张性的美,是红山文化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与神灵崇拜相结合的产物。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勾,为旋涡形,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已发现的勾云形玉佩均置于死者的胸前,说明其非同寻常的神圣意义。

使用功能

对于勾云形玉佩使用功能的研究进展,是与考古发现,即其出土的位置及相关遗存的发现,密切相关的。

最早通过考古发掘的勾云形玉佩是1973年阜新胡头沟M1出土的,1984年发表的简报指出:“胡头沟玉器墓是首次确定的红山文化玉器墓”,确认了勾云形玉佩的年代属于红山文化。但因为墓葬已被扰乱,勾云形玉佩的具体位置不详,无法判断其使用功能。

其后,发表了凌源三官甸子出土的勾云形玉佩资料,它位于尸体的头部,又因其背面有四对牛鼻穿,发掘者认为它“应是固定在帽子上戴在头上的装饰物,或许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权力的标志”。

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位于建平和凌源二县交界地带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从1983年至今在这里近二十年的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东山嘴石砌的方形和圆形祭坛、牛河梁含有各种妇女陶塑像的“女神庙”和随葬玉器的积石冢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进行红山文化多方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随着多件有明确位置的勾云形玉佩的出土,对其使用功能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如牛河梁第二地点M14的勾云形玉佩置于尸骨胸前;第五地点M1的勾云形玉佩置于尸骨腹部,且有穿孔的一面朝外、竖向放置。郭大顺在1997年指出:“勾云形玉佩并非如它的命名为‘佩’,即它不是以衣身的佩饰出现,而是单独存在的、有另外用途的一种器类…是否与手执的斧钺或权杖一类有关,很值得注意…它可能就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一种体现”。

1998年,刘国祥在谈到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功能时指出:“在红山文化典礼中,勾云形玉佩可能用作勾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灵的中间媒介,具有其他器类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从上述勾云形器功能研究的进展可以看出,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而逐步深入的,由最初不知其所用,发展至以为它是帽饰、衣饰,再进展至认为它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物及通神的灵物。虽然这些认识尚属依据考古材料而进行的逻辑推理,还不能确定是否已经找到了勾云形器在红山文化时代的真相,但可以相信,这种研究结果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1]

参考文献

  1. 勾云形玉佩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