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流市自然资源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流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自然资源局)是北流市机构改革组建的新部门,为北流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相关资讯

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富有岭南风情民居错落的村庄

摘要

北流市灵活运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调配城市和村庄土地资源[1]资产、资金,实现乡村有资金、城市有指标的双赢局面。在乡村建设中,政府搭台、各部门齐出力,组织当地农民参与施工,提倡修旧如旧,就地取材,避免大拆大建,还原传统文化建筑,保留乡村古色古香建筑群,不刻意建设人造景点,以村庄的原生态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集聚人气后文旅产业也应势而生。

一、引言

河村位于北流市新圩镇的北面,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三年前,河村和中国传统农村一样,村庄基础建设薄弱,内部闲置破旧房屋较多,人口流失导致农用地、公共设施丢荒、闲置较多,房屋布局无序且拥挤,屯内道路大小不,弯曲交错,通行不畅;村民随意丢弃垃圾,倾倒污水,无人打扫,整个村庄呈现广西典型的落后贫穷光景。北流市以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水利等多部门共同推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短短两年河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拆除了,旧房修缮了,道路宽敞了,河水清澈了,农民富裕了。整个村庄风貌得到全面提升。

二、问题

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基础建设薄弱,空心村现象严重,闲置率达到70%,人口流失导致农用地、公共设施丢荒、闲置较多,村庄布局紊乱,交通不畅;垃圾遍地,污水乱排,乡村产业由于缺乏产业用地难以振兴,乡村文旅、特色旅游无法实现。

三、措施

(一)抓改革,多渠道多手段集聚资金驱动乡村振兴。北流市作为是全国农村“三块地”土地改革试点之一。在推行试点改革的同时,探索了多渠道多手段集聚资金和驱动乡村振兴。一方面在城郊地区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大胆突破重重困难,推行入市后建设用地用于商住,盘活北流市建设用地市场,激活社会资金流入乡村;另一方面在包括河村等地在内的比较落后的农村试点推行零星建设用地异地入市项目(以下简称“异地入市项目”),并推实行“一户一宅”宅基地改革,落实北流市出台“旧宅退出,新宅发证”的政策等,对农村破旧、闲置的空心村问题进行整治。并且北流市出台政策,以政府平台公司预收购的方式,将收购异地入市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的补充耕地占补指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收购,并预支百分之三十收购总价作为项目启动费,同时采取“整治归村”做法,由以村为单位成立村民合作社负责施工,让村民直接参与项目施工,增加村民收入增加,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

(二)政府搭台,各部门“八仙过海”建设乡村。北流市政府主导搭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融合各部门投入资金、项目,上演了美丽乡村建设大合唱:一是成立“美丽乡村设计院”,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全国知名权威农村建设专家担任院长并亲自设计,派出驻村规划市以手绘规划、规划上墙等形式,让村庄有了能落地的规划,并按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方式建设,保留了农村的文化风貌。二是自然资源部门实施增减挂钩、旱改水、土地开垦项目,将村庄的破房、危房变成具有景观效应的农用地,并优化村庄、农用地布局。三是住建部门实施“三清三拆”助力土地整治,以小成本的线条勾勒方式进行了住宅立面改造;四是生态环境部门实施村庄垃圾分类的行动,探索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并通过养殖粪污资源化,净化废水的方式发展有机农业,从源头上减少养殖粪污对河道的污染,分类治理了农村的黑水(厨房、厕所废水)、灰水(灌溉用水)、白水(雨水)。采取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了农村环卫队伍。五是电信、电力部门在农村搭建网络和视频监控系统,让打违控违在农村得以有效实施。六是水利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对河流进行河堤修筑和河道清淤等。

(三)培育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农村造血功能。乡村全面整治提升风貌后,河村具备了“形”,但还需要营造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产业,显现河村的“魂”。改革试点工作期间,河村村委、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和传统,开展了村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如宗祠爱国教育村史馆建设)、乡村画家回村创作和作品展示、农产品展销、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使农村文化、旅游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农村具备了造血功能,创造了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得到锻炼,农村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成效

(一)乡村风貌得到大幅提升。仅半年时间,河村共拆除闲置废弃房屋251间,实施道路硬化1200多米,建设排水沟约160米,完成建设用地复垦9.01公顷。共修缮老房子40栋,改造美化新房子503栋,修复和新建景观13处,大部分原来破旧的房屋打造成了共享农庄、民宿客栈、茶信、图书馆[2]、艺术工作室等。房前屋后整齐分布着的微菜园、微果园,兼具景观作用,打破了传统农村房前屋后的菜地被随意占用和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