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流市自然資源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流市自然資源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自然資源局)是北流市機構改革組建的新部門,為北流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相關資訊

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富有嶺南風情民居錯落的村莊

摘要

北流市靈活運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的建設用地市場,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調配城市和村莊土地資源[1]資產、資金,實現鄉村有資金、城市有指標的雙贏局面。在鄉村建設中,政府搭台、各部門齊出力,組織當地農民參與施工,提倡修舊如舊,就地取材,避免大拆大建,還原傳統文化建築,保留鄉村古色古香建築群,不刻意建設人造景點,以村莊的原生態提升了鄉村旅遊的吸引力,集聚人氣後文旅產業也應勢而生。

一、引言

河村位於北流市新圩鎮的北面,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三年前,河村和中國傳統農村一樣,村莊基礎建設薄弱,內部閒置破舊房屋較多,人口流失導致農用地、公共設施丟荒、閒置較多,房屋布局無序且擁擠,屯內道路大小不,彎曲交錯,通行不暢;村民隨意丟棄垃圾,傾倒污水,無人打掃,整個村莊呈現廣西典型的落後貧窮光景。北流市以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自然資源、住建、生態環境、水利等多部門共同推進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短短兩年河村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危房拆除了,舊房修繕了,道路寬敞了,河水清澈了,農民富裕了。整個村莊風貌得到全面提升。

二、問題

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基礎建設薄弱,空心村現象嚴重,閒置率達到70%,人口流失導致農用地、公共設施丟荒、閒置較多,村莊布局紊亂,交通不暢;垃圾遍地,污水亂排,鄉村產業由於缺乏產業用地難以振興,鄉村文旅、特色旅遊無法實現。

三、措施

(一)抓改革,多渠道多手段集聚資金驅動鄉村振興。北流市作為是全國農村「三塊地」土地改革試點之一。在推行試點改革的同時,探索了多渠道多手段集聚資金和驅動鄉村振興。一方面在城郊地區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大膽突破重重困難,推行入市後建設用地用於商住,盤活北流市建設用地市場,激活社會資金流入鄉村;另一方面在包括河村等地在內的比較落後的農村試點推行零星建設用地異地入市項目(以下簡稱「異地入市項目」),並推實行「一戶一宅」宅基地改革,落實北流市出台「舊宅退出,新宅發證」的政策等,對農村破舊、閒置的空心村問題進行整治。並且北流市出台政策,以政府平台公司預收購的方式,將收購異地入市項目、土地整治項目的補充耕地占補指標、建設用地指標進行收購,並預支百分之三十收購總價作為項目啟動費,同時採取「整治歸村」做法,由以村為單位成立村民合作社負責施工,讓村民直接參與項目施工,增加村民收入增加,激發村民建設美麗家鄉的熱情。

(二)政府搭台,各部門「八仙過海」建設鄉村。北流市政府主導搭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平台,融合各部門投入資金、項目,上演了美麗鄉村建設大合唱:一是成立「美麗鄉村設計院」,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全國知名權威農村建設專家擔任院長並親自設計,派出駐村規劃市以手繪規劃、規劃上牆等形式,讓村莊有了能落地的規劃,並按照「修舊如舊、就地取材」方式建設,保留了農村的文化風貌。二是自然資源部門實施增減掛鈎、旱改水、土地開墾項目,將村莊的破房、危房變成具有景觀效應的農用地,並優化村莊、農用地布局。三是住建部門實施「三清三拆」助力土地整治,以小成本的線條勾勒方式進行了住宅立面改造;四是生態環境部門實施村莊垃圾分類的行動,探索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實行雨污分流,並通過養殖糞污資源化,淨化廢水的方式發展有機農業,從源頭上減少養殖糞污對河道的污染,分類治理了農村的黑水(廚房、廁所廢水)、灰水(灌溉用水)、白水(雨水)。採取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資的方式,建立了農村環衛隊伍。五是電信、電力部門在農村搭建網絡和視頻監控系統,讓打違控違在農村得以有效實施。六是水利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聯合對河流進行河堤修築和河道清淤等。

(三)培育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農村造血功能。鄉村全面整治提升風貌後,河村具備了「形」,但還需要營造農村特色文化,發展產業,顯現河村的「魂」。改革試點工作期間,河村村委、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適合本村的產業發展之路,結合當地文化特點和傳統,開展了村莊歷史建築保護修復(如宗祠愛國教育村史館建設)、鄉村畫家回村創作和作品展示、農產品展銷、農村生活體驗等活動,使農村文化、旅遊等產業逐漸發展壯大,農村具備了造血功能,創造了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經營活動中得到鍛煉,農村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四、成效

(一)鄉村風貌得到大幅提升。僅半年時間,河村共拆除閒置廢棄房屋251間,實施道路硬化1200多米,建設排水溝約160米,完成建設用地復墾9.01公頃。共修繕老房子40棟,改造美化新房子503棟,修復和新建景觀13處,大部分原來破舊的房屋打造成了共享農莊、民宿客棧、茶信、圖書館[2]、藝術工作室等。房前屋後整齊分布着的微菜園、微果園,兼具景觀作用,打破了傳統農村房前屋後的菜地被隨意占用和髒亂差的刻板印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