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海港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北海港地处广西南陲,南海北部湾畔,是广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至1995年底,北海港港区陆域面积15.71平方公里;有码头泊位11个,码头总延长为1218.5米,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3.5万吨;库场面积8.2万平方米;装卸机械52台(套)。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北海港

面积:15.71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562公里

地理位置:地处广西南陲,南海北部湾畔

著名景点:北海银滩

历史沿革

北海港古称海门,原为合浦郡门户。汉武帝鼎元四年遣路博德率水军由番禺至合浦,开 辟了广州至合浦航线,促进了合浦港口的发展。唐代,港口主要位置移到南流江出海口附近 的海门镇(今廉州镇)。明朝初期,港口的主要埠地逐渐为水深港阔的南面海港所代替,冠头 岭一带(即北海港区域)已成为合浦港的主要埠地。

清唐熙二十四年 (1685年) 清政府设粤海关后,又设廉州口海关管理北海港。清咸丰八年 (1858年)上,梧州府设上、中下三关,负责管理梧州港口秩序及出入船舶的稽查和征税。

清同治七年(1868年),总税务司署设海务部门后,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相继设立理船厅, 兼管港务事务。北海海关设立下设理船厅。

光绪五年(1879年),北海关理船厅配合英国“纳彼号”轮船长麦彼绘制成北海港海图, 供各国船舰使用。北海关理船厅为方便船只出人北海港,在北海港航道设立浮标3个。光绪八年(1882年),北海关税务司将北海港海图及航道航标设置情况通过《中国海关统计年刊》 向世界公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海若理船厅为方便船舶进出港口安全,在其办公楼顶设置讯号台。

民国2年(1913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北海设航政局。北海港口的管理大权由北海关控制达72年之久。解放后,1950年由北海海关将港务管理业务移交地方政府。

民国3年(1914年) ,北洋军政府规定北海、梧州、南宁海 关内设理船厅(或港务司)专职管理港口船只停泊、航标设置、航道疏浚等业务。

民国22年后,港口逐步归广西省航务局管理。民国23年,因省财政拮据,裁撤航务局, 其业务归省饷捐局设科代办。

民国26年(1937年) 9月11日,于梧州重建广西省航务管理局,各港口码头水筏及船舶管理、运输业务均由广西航务管理局及其下属机构管理。

抗日战争初期, 民国27年7月广州航政局迁设梧州,民国32年将广州航政局改称珠江航政局,将广西航务局改称广西省船舶管理处。在港口管理方面,码头泊位及拖驳船的检丈给照、航路标志等事项归珠江航政局管理,码头水筏之管理则由广西船舶管理处负责。28年1—10月因西江遭日军封锁,广西进出口货物全部集中北海港,11月日军封锁北 海港,28年11月—34年北海对外贸易几乎全部停顿。36年1月民国政府宣布北海港重新开放, 并修复被日军破坏的航标和冠头岭灯塔。

1949年12月8日,北海军政委员会派员接管港口,次年1月10日成立北海港务管理处。10月,正式向北海关收回港口业务管理权,设置了港监机构。

广西的沿海港口,在解放初归广东省管。1951—1954年,北海等沿海市县先后划归广西省管辖,沿海港口归广西交通厅管理。1954年8月至1956年底, 初步建成外沙西港口。

1955年,北海等市县又划归广东省管辖,沿海港口归交通部广州区港务管理局统管。

1957年1月,原属北海港条处管理的几个作业区从党江至龙王庙一带 陆搬迁到西港口。

1958年,北海港下放合浦专署领导,改为航运管理局,内设港务科管理本航区港口业务。

1963年2月,交通部直接管理北海港。1965年5月将北海港务处改为北海港务管理局。

1969年8月, 交通部批准在外沙西港口兴建千吨级小轮码头, 定名为“6981” 工程,1972年,码头工程建成投产。 1972年2月,广西计委批准在北海港兴建外沙西港口中级码头,1976年初建成投产。

1985年11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将北海港下放给北海市人民政府管辖。同时, 将南宁至北海公路扩建为二级公路,修建宽80米的北部湾西路直达石步岭港区,改善港口通讯设施。

1986年7月1日,北海港第一个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同年12月,第二个万吨级泊位建成投产。

1992年9月27日,北海港新港区(石步岭港区)第二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新建一个3.5万吨级泊位和一个2万吨级泊位。

1993年底,北海国际客运码头动工建设,建设1000—2000吨级客运泊位3个,滚装船泊位4个,游艇和辅助泊位5个。

1996年7月1日,进港铁路通车并投入营运,结束北海港没有铁路的历史。万吨级码头二期工程简易投产,增建6000平方米标准仓库和20万平方米简易堆场,4号泊位8条散装化肥灌包线安装调试。

区位环境

位置境域

北海港区位于东经109°05′, 北纬21°29′,地处北部湾北面,南流江入海口之南, 北海半岛西端,处于广西海岸线的中心位置,是一个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1965年由交通部审定为北纬21°31′00″, 向东伸延至东经109°08′55″;南界线为北纬21°23 ′15″;东界线东经109°05′00″,向北伸延至岸;西界线为东经108°59′36″。范围包 括引水锚地、 北海水道, 装卸锚地、 南澫港、侨港、高德港等水域,面积124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该港风向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常风向为北向,其次为东南东向,频率分别为22.1%和10.8%,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每年平均2-4次。台风由南海进入北部湾时,因受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阻挡,一般只有6-10级,风速大于8级的大风平均每年出现11.1天。

每年降水量在849.1毫米至2211.2毫米之间,年均降水量为1664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以雷阵雨为多,并明显受台风过境的影响。年均雾日数为13.2天,主要集中在春季,出现时间一般从02时开始09时结束,多为平流雾,能见度为100-800米。北海港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6℃,历年最高气温为37.1℃,历年最低气温2℃。本港地处亚热带,全年无冰冻。

水文特征

北海港属于不正规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一个月中大潮汛期为全日潮,每天出现一次高 潮,一次低潮,日潮出现天数,平均为22天。一个月中小潮汛为半日潮,每天出现两次高潮, 两次低潮, 半日潮出现的天数,平均为8天。最高潮位6.00米,最低潮位0.03米,平均高潮 位3.9米, 平均低潮位1.35米,平均潮位2.55米。潮流主要属于往复流,涨、落潮流方向基 本呈东北——西南向,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最大涨、落潮流速分别为0.25米每秒和0.38 米每秒,有利于深水槽的稳定和廉洲湾的海水交换。

概况

北海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广西沿海主要外贸港口之一。位于北海市。是港湾航道畅通、港阔水深的天然良港。汉代,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点。清光绪三年(1876)北海开埠。1984年北海市对外开放。有旧的海角大道作业区,新的石步岭作业区。海岸线长562公里,有多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级泊位200多个,其中10至20万吨级泊位可建20多个,有的地方还可以建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是发展大型深水码头、临港工业区和大型石油储备库的理想之地。公路可直达广西各地,铁路通过即将建成的钦(州)北(海)线与南防线相连,民航有至各地班机。 至1995年底,北海港港区陆域面积15.71平方公里;有码头泊位11个,码头总延长为1218.5米,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3.5万吨;库场面积8.2万平方米;装卸机械52台(套)。


1995年北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1万吨,其中港务局完成186.9万吨;外贸吞吐量18.8万吨;集装箱6035个TEU;旅客发送量20.2万人次。前5位大宗货物所占比重为: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占19.14%,轻工医药产品18.51%,非金属矿石16.52%,化学肥料及农药8.6%,粮食7.2%。

八五期间北海港主要建设项目为百步岭港区二期工程,包括一个2万吨级和一个3.5万吨级泊位,已简易投产。[1]

参考文献

  1. 北部湾五大港口搜狐网,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