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辛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辛遗址

中文名称 : 北辛遗址

地理位置 : 滕州市官桥镇

面       积 : 约5万平方米

发现时间 : 1964年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批       次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

所属年代 : 新石器时代

地       址 : 滕州市官桥镇

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薛河故道南岸,距滕州市城区28公里。三面临水,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沿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又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出土的盖鼎指甲印纹钵、红顶钵 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在一件器皿底部,发现了酷似鸟足的刻划符号,被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称为“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曙光”。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最早时期,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并编入国家教科书。

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992年3月,官桥镇政府在遗址处建起了“北辛文化遗址”纪念碑亭。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官桥镇党委政府正在按照规划设计、保护建设 “一核两带三区”(即北辛文化纪念馆北辛文化保护区[1]

命名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2]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遗迹

1.窖穴两个。都在耕土层下露口,平面略呈椭圆形,相当平坦的生土底,坑壁也较规整。。出土遗物全是北辛文化的陶片和残石器等。

此外,还发现六十个坑,它们的形制主要是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少数呈圆形和不规则形,坑底大多呈圈底,少数底部凹凸不平或呈斜坡形,坑壁都不规整。口径一般在2.5、深0.5米左右。最大的坑,为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口径长4.15、宽2.25、深0.6米。这类坑的形制与上述窖穴不同,可能是当时地面上坑洼之处或取土时遗留的土坑。

2.瓮棺葬

瓮棺葬[3]只发现两座,两墓相距约1.7米,均在耕士层下露出墓口。墓坑都是东西向,平面略呈椭圆形。

遗物

1.石器

制作石器的石材,有矽质灰岩泥质灰岩粉砂岩花岗片麻岩云煌岩等。这些岩石,当地都有,可以就地取材。石器的制法,有打制和磨制两种。

2.骨、角、牙器

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器类也较复杂。制作方法,大体经过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的雏形,然后磨成。器形有鱼镖鹿角锄、凿、匕、刮削器、梭形器、针、锥、笄和圆钮鹿角器等。主要有:镞40件。鱼镖12件。器形与镞相似,唯铤部较长而偏于一侧,尾部外撇。鹿角矛形器1件。鹿角锄10件。 凿11件。匕10件。鹿角勾形器5件。牙刮削器2件。梭形器3件。两端锥形器1件。25件。55件。扁平骨饰1件。骨管1件。圆钮鹿角器2件。此外,还有鹿角器1件。

3.蚌器大多用厚壳蚌磨制而成,发现的数量不多,器形有镰、铲、镞和蚌饰等。

镰5件。均残。铲4件。下部均残,上部两侧都有缺口。镞1件。长方形蚌饰3件。

4.陶器

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除少数羼和碎蚌片外,绝大多数羼和的砂粒都较细。陶色以黄褐色为主,还有少量的灰陶和灰黑陶,陶色大多不纯,常在一件黄褐色陶器上,杂有小块的灰黄色或浅黄褐色。泥质陶以红陶为主,还有灰陶和少量的灰黑陶,陶色一般较纯正。钵的陶土较细,有的在口部外侧有一周红色,其下为青灰色,即所谓“红顶钵”。

纹饰主要见于夹砂陶器器表,有堆纹划纹篦纹乳钉纹指甲纹锥刺纹剔刺纹压划纹彩陶席纹等。有的两种纹饰并用,如堆纹乳钌纹剃纹蓖纹、篦纹和乳钉纹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残器底部和腹片上各发现一个刻划符号,是在烧陶以前刻划的。

5.自然遗物

发现有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家梅花鹿四不像青鱼丽蚌、中国圆田螺等。此外,还发现有兽类的粪便。粪便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碎骨残渣,大概是属食肉类动物,可能是的粪便;龟甲片有现生种乌龟的腹甲和鳖属肋板[4]

文化意义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5]。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交通指南

北辛遗址西邻104国道、济枣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接京沪高铁路。市内乘4路公交官桥镇政府站下车6.2千米即到。

参考文献

  1. 官桥镇四个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新闻网 2015-1-17
  2. 滕州博物馆里的故事,齐鲁网 2013-09-06 13:50:09
  3. 瓮棺葬、船棺葬、树葬,中国国家历史 2016-04-08
  4. 【历史遗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新浪博客,2019-11-06 18:44:31
  5. 寻走中华路(18)北辛文化 ,草根网 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