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十剂出自本草纲目第一卷。[1](本草纲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十剂
徐之才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方不会有所遗漏。
宣剂 [之才说]宣可去壅塞郁滞,如生姜、橘皮之类。
[杲说]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到里面,三阴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而有了呕吐的症状,所谓壅也。故必用破气的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经说:凡风痫中风,胸中诸实,痰饮寒结,胸中热郁,上而不下,久则嗽喘满胀,水肿之病生焉,非宣剂莫能愈也。[完素说]抑郁不散为壅,必以宣剂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欲攻其里积,则宣除上积,泄通下利。涌剂则取瓜蒂、栀子之类。发汗通表亦同此理。[好古说]内经称有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时珍说]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气机不升不降,致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宣布敷散之。
轩辕集 为神话传说中人物,传数百岁颜色不老。善识草药,因尝救治毒龙猛兽,故其于岩谷中采药时,常追随之若为护卫。
通剂 [之才说]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类即是。[从正说]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黄之类通之。[时珍说]滞,留滞也。湿热之邪滞留于气分,致痛痹、小便癃闭不通症,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用木通、猪苓之类。湿热之邪留于血分,致痹痛、肿胀、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经说: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
[从正说]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黄之类通之。[时珍说]滞,留滞也。湿热之邪滞留于气分,致痛痹、小便癃闭不通症,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用木通、猪苓之类。湿热之邪留于血分,致痹痛、肿胀、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经说: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
补剂 [之才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 [杲说]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同者皆是也。[从正说]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时珍说]虚则补其根本。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䓖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
泄剂 [之才说]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类是也。 [杲说]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能泄肺中之闭,又泄大肠。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时肠胃中的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闭利大便。凡与二药同者皆为泄剂。[从正说]实则泻之。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时珍说]去闭就是去实。肝实以芍药之酸泻之,心实以甘草之甘泻之,脾实以黄连之苦泻之,肺实以石膏之辛泻之,肾实以泽泻之咸泻之。轻剂 [之才说]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类即是。[从正说]风寒之邪,始侵皮肤,致头痛身热,宜解体表之邪,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痈、疮、疥、痤,皆宜取解表之法,发汗泄除,以毒烟熏,皆为轻剂。凡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导引按摩,皆为表汗之法。[时珍说]轻剂可去闭。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体表,致腠理闭密,阳气郁积,不能外出,而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症自解。里闭者,火热之邪郁抑于内,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痛、昏瞀、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闭有二:一为外寒内热,致上焦气闭,发为咽喉闭痛之证,宜辛凉之剂以扬散之,则闭自开。一为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发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也。下闭亦有二:有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厕而不行之证,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燥热伤肺,金气积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证,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剂 [之才说]重可去怯弱症。磁石、铁粉之类即是。[从正说]重者,有下沉猛追之意。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上,朱砂、水银、沉香、黄丹、寒水石之伦,皆体重也。久病咳嗽,痰涎上涌于口,形羸不可攻下者,镇以重剂。[时珍说]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铁粉、雄黄之类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之类以安其肾。大抵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独治怯症。故诸风掉眩及惊痈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为害,皆宜重剂以坠之。
滑剂 [完素说]涩使气满滞而不行,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可滑润通利。[从正说]大便燥结,宜用麻仁、郁李之类。小便淋沥,宜用葵子、滑石之类。[时珍说]着,为留著于经络脏腑之间的有形之邪,如大小便、妇女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皆是。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著之物。大便涩者,用菠菜、牵牛之类。小便涩者,用车前、榆皮之类。精窍涩者,用葵花、黄檗之类。胞胎涩者,用黄葵子、王不留行之类。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则半夏、茯苓之类。引疮毒自小便去者,则五叶藤、萱草根之类,皆为滑剂。
涩剂 [完素说]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从正说]寝汗不禁,麻黄根、防风涩之。滑泄不已,以豆蔻、枯矾、木贼、罂粟壳涩之。喘嗽上奔,以乌梅、诃子涩之。凡酸味同乎涩者,收敛之义也。[时珍说]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泻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皆气脱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种大出血,皆血脱也。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非涩药所能收也。
燥剂 [从正说]寒冷症积久不愈,上呕、下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此大寒之病,宜以姜、附、胡椒等燥之。若因湿而病,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类除之,此等亦为燥剂。[时珍说]湿有外感,内伤两种。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生于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以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以辛热之剂燥之,不只桑皮、小豆为燥剂。湿去则燥,故谓之燥。
润剂 [完素说]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时珍说]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秋令也,风热怫甚,则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类,皆润剂也。养血则当归、地黄之类,生津则麦门冬、栝楼根之类,益精则苁蓉、枸杞之类。
第一卷 序列
书籍简介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 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熏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