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十四张斯馨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四张斯馨祠
图片来自medium

十四张斯馨祠,简称斯馨祠,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中山里,是当地最古的土地祠。2011年因修筑捷运环状线而先行拆迁,未来将与一同拆迁的文记堂、斯馨碑在新店中央公园(原新店中央新村)重组为历史文化园区。

沿革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开垦大坪林的民众建立此土地祠。当年庙宇所在地是热闹的商街,今为环状捷运南机厂。1925年大水,由刘氏家族重建。

这间庙名为闽南语“思乡”之音转的土地祠,当地新店区中山里里长潘威志与文史工作者夏圣礼皆分别表示为新店开垦区最老的土地公庙、新店最古的庙。

1993年修建新庙,而原先的旧庙依然保留著。捷运环状线第一阶段工程2011年底动工后,十四张当地古迹195年历史的利记公厝、135年历史的刘氏古厝启文堂、以及超过200年历史的斯馨祠皆被拆除。原来庙旁的榕树,被捷运局移植后只剩下一棵独活。庙方共计九十四坪土地被征收,征收款约有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

因斯馨祠没有血脉相传的祭祀公业,所以钱款只能由身为地籍所有权人的“土地神”亲自领取,或由写于乾隆四十四年的碑文中的八十三名出资建庙者的后人代领。但新店户政事务所无建庙者的资料,征收费只好提存在新北市政府专户,期限后若无人领取则将充公。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