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地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地品

 

 

 

十地品

出自华严经。 又称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原作者:业露华,生于1952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菩萨修行十地 即大乘佛教菩萨修行依次而进的十个阶位,这种思想很早就传入了我国。 早在大本《华严经》传入我国之前,西晋竺法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十住经》,都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 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佛教义学流派"地论学派",就是因研究《十地经论》而得名。 《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所说的关于菩萨修行十地之内容的一部论著,凡十二卷。 原本由印度世亲论师所著,北魏时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出,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依华严宗所说,十地中前三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主要是说世间善法; 中四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主要是说三乘修行之相状; 而最后之三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则是说一乘教法。 由此,十地诸法,融摄世出世间之一切善法。 以十地配十波罗蜜,则初欢喜地配施波罗蜜,离垢地配戒波罗蜜,发光地配忍波罗蜜,焰慧地配精进波罗蜜,难胜地配禅波罗蜜,现前地配慧波罗蜜,远行地配方便波罗蜜,不动地配愿波罗蜜,善慧地配力波罗蜜,法云地配智波罗蜜。

十波罗蜜 又称十波罗蜜多,十度,或十到彼岸等,是大乘佛教菩萨达到涅槃境界必须具备的十种"胜行"。十波罗蜜具体即施、忍、戒、精进、禅、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是从六度(六波罗蜜)中化出,从六度中般若(智慧)度中派生出方便、愿、力、智慧(圆满之智)。 大乘佛教又将十波罗蜜胜行配十菩萨,称十波罗蜜菩萨。 《华严经》则将十波罗蜜配十地,从而充实了菩萨修行的十地说。

一、欢喜地: 欢喜地为十地之初,修行者入此位次,超越了凡夫地境界,所以产生欢喜心,所以此境地称为:"欢喜地"。 登此位之菩萨入"见道"的位次,断"见惑"。 所谓"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 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 是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之理,见照四谛之理的修行阶位。 未登见道之修行者还处于凡夫的地位,而入见道以后的则成为圣者。因此这是凡夫和圣者之分水岭。

初地菩萨,已经远离有"我"之念,认识到有情众生之存在只是五蕴和合而成,因缘成则成,因缘散则无众生之自性,因此远离有我之想,连自身尚且可舍,更何况身外之资财。 由于此缘故,所以没有不能活下去的畏惧。 这样的修行者并不追求别人对他的供养,而经常给众生以帮助,所以并不畏惧会有恶名。 他远离"我见",不存有我之想,所以他没有对死亡的畏惧。 登入初地的修行者名为"生诸如来家",修行入初地之菩萨,断一切见道烦恼障,从此能荷担佛陀家业,绍隆佛种,所以说生如来家。

二、离垢地: 第二离垢地。离垢地是十地中第二地。 修行者登初地后,不断精进,即入第二地,达到第二地境界的菩萨已经圆满净戒,远离一切烦恼尘垢,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 所以名为"离垢地"。 戒就是十善行,持戒就是修十善行。 大乘佛教认为十善是一切善业根本,修十善能得一切戒行圆满,于是十善业即为大乘佛教菩萨戒,人天善以此为依,三乘圣法由此而立。 修行者入初地后,不断精进,配合十善业道之修行,得戒行清净圆满,远离一切烦恼污垢,即得入第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十地的第三地为"发光地",据经中说,菩萨修行,于第二地上起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等十种深心,勤修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定等定学,即得受持一切佛法,成就各种禅定,去除贪、痴等各种邪蔽障,使心得光明清净。 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贪、邪、邪痴等蔽,也不会再起,心光更明净了。 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 能发出无边妙慧之光,因此称发光地。 发光地与十波罗蜜中的忍波罗蜜相配,勤求佛法,得闻持陀罗尼,能受持一切佛法。 又勤修包括四禅、四无色定在内的各种禅定。 此地菩萨修习的特点,是禅和定。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所习诸禅定不同,通常有所谓"四禅八定"之说。 色界众生主要修习四种,即通常所说之四禅,又名四静虑。

四、焰慧地: 十地中第四为焰慧地。按经中说,这是已登三地的修行者,修十法明门得入此第四地。 所谓十法明门是指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菩萨修行到了第四地,即安住于菩提分法(即觉分),因为精勤修习觉分,使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炽盛起来,所以叫"焰慧地"。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修习能使智慧进一步增长。 此地与十波罗蜜多相配,为精进波罗蜜多圆满。 主要是修习三十七觉分。   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译为三十七道品,内容可分七类,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五、难胜地 所谓难胜地,是说须经过极其艰难才能够到达的境地。 到达了这一境地,能令俗谛有分别智和真谛无分别智同时俱起,使不相违而相应。 五地以前的菩萨见性空时,离一切相而不见一切法; 等到达法相时,又离去空性的证知。 如此空有不并,互相出没。 到了第五地以上,由于不断修证般若性空智慧,能在现见一切有法的同时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能同时观照无自性的幻有及幻有的无自性空。 成就真俗无碍,空有不二。现证空有不二,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于涅槃起欣乐想; 即能不住生死,不住涅。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艰难的修习而到达的,所以叫难胜。 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一阶段主要是配静虑波罗蜜多。

六、现前地 此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 灭尽心与心所的作用,于定中现证法性,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 六地菩萨多修"缘起观",缘起与空相应,因此于一念心中也可安立。 《华严经?十地品》在说第六地时,广明缘起,也说到这一心缘起:" 三界虚妄,但是心作。 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这一说法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展开了大乘唯心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七、远行地 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起定,念念入定. 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进入无相无功用行,所以称为"远行"。 就十波罗蜜多而言,此远行地配"方便度"; 就修行时间而言,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僧劫"满,以后进入第三阿僧大劫了。 因此经上说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

八、不动地 无相而又无功用,智能、功德都任运增进,烦恼不起,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 修行到了第八地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能,即称之为"无生法忍"。 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得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得不退转。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断尽三界烦恼,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

九、善慧地 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在十波罗蜜多中,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 所谓"四无碍辩"又译作四无碍智、四无碍解,略称四无碍。 指佛、菩萨、圣众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辩。 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法无碍辩"亦称"法无碍智"、或略称"法辩"。 指于一切法相有无碍自在的智解,故能善于辩说。" 义无碍辩"亦称"义无碍智"、或略称"义辩",指对于一切法相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辞无碍辩"亦称"辞无碍智"或"辞辩",谓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辩无碍辩"亦称"辩无碍智",谓能随顺众生根机而巧妙演说的智解辩才。

十、法云地 菩萨至此第十地,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之智,大法智云含众德水,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称法云地。 十地菩萨如册封了太子,是为法王子,位居补处,即将圆满成佛。 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而流入菩萨顶内,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圆满清净与诸佛一样。 在十波罗蜜多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能以为密云; 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 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 所以,十地菩萨的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 十地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 《华严经.十地品》对菩萨修行十地有详细叙述,对于每一地的修行内容,所获功德,入地、出地等都有详解,因此对大乘佛教修行者有重要影响。 古印度世亲论师曾详论菩萨修行之十地而成《十地经论》,由此也可见关于菩萨修行十地理论义对于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性。   [1]

参考文献

  1. 十地品, 知乎 - zhuanlan.zhihu.com/p...- 201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