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亩方塘一鉴开(张铁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半亩方塘一鉴开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半亩方塘一鉴开》中国当代作家张铁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半亩方塘一鉴开

——乡土作家段家军印象

说实话,总是想为家军兄写点什么,但长期以来一直也没有写。

冠冕堂皇地说,当然主要是因为自己忙,手头各种各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四十余年的学院派习惯也使我对书本上的人物更感兴趣,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人。家军兄又是很熟的人,经常见面,俗话说越是熟人就越难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家军兄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有时候不见他也还是很惦记着的。

因而,这篇文章是在一种复杂的心绪下完成的。

初识家军兄大约是在三四年以前。一天,王开颖师姐匆匆打来电话,说是要向我介绍一位青年作家。开颖师姐是南开名教授王达津先生的女儿,她快人快语,对于熟人经常发号施令、特立独行、办事不容置疑,我们这些比她年轻几岁的人,不服从都难。当时她担任着天津市南开区作家协会主席,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一定是对于家军兄非常看重吧。不久,开颖师姐就直接带着家军兄来到了我的研究室。家军兄最初给我的印象很是普通,中等的身材,非常结实的身体,圆圆的脸庞微微透红,显得朴实干练。

后来,我才知道家军兄是当过兵的人。

那次谈话开始家军兄有些拘谨,只记得说话不多,人很谦和,他坐在那里友善地笑着,不卑不亢地听着我们交谈。见面后家军兄送给我一部他打印好的书稿,说是要听听我的意见。只见简朴的黄纸封面上印着《河畔人家》四个黑体字,虽然装订简单,但印制清楚,排版正规,书中共分成125个章节,全书506页,拿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

我答应一定抽时间认真看看。自己私下也晓得,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浮躁社会建构了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看长篇小说的人少之又少。据权威统计,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约800部,大部分作品印出之日便是报废之时。除了少数有争议或者引起轰动的作品之外,基本上都是无人问津;尚且挑剔之风盛行,谁出名就灭谁,写长篇小说无异于自讨苦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军兄竟然还勤于创作并浸淫其中,他的执着精神实在是值得钦佩。记得当天晚上我就读了一个通宵,当然故事是比较连贯的,布局也很是合理的,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反面人物是最吸引我的。

小说初稿本总体上比较成熟,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语言流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它的一个特色。那个时候我还拿不出任何具体意见,只是觉得这是一部基础不错的好小说。不久我奉命要到异地去参加一项很重要的文化工作,需要在外面住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临出发时,我便特意带上了这本书。工作之余,我每天专心致志地读《河畔人家》,它还是如初读那样地吸引着我,一时间很难放下。

我的工作是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从学理的角度和小说创作理论的规范,我可以说是把家军兄的书从里到外、从前到后重新解构了好几个回合。“众里寻他千百度”,从中找寻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小说几个连续呈现的高潮中,发现了家军兄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我以为这应该给予肯定。当然,我的读书方式十分特别,首先是初读,其次是重点段落细读,然后进行解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此外我还有一个专门的读小说诀窍,也就是一段时间只选择性的读书中有关男主人公的语言和描写,另外一段时间则专门选读关于女主人公的语言和描写;再一段时间专门读各类小人物的语言和描写;还有一段时间专读风景描写、场面描写之类;最后是重新组装,看看作品除了作者给我们的情节发展脉络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以此考察作者的智商,看看高潮的起伏安排,想像着自己会怎样重新整合,然后从头再来通读。

这样粗中有细、细后还粗,把这本书折腾了一个天翻地覆。那个时候,我痛苦着家军兄的痛苦、感动着他的感动、幸福着他的幸福。当时,可以说我是和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说句“为伊消得人憔悴”大概也不太过分,因为在我读书的经历中,还没有对一本书下过这么大的功夫,用过这么多的精力。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批评家和小说家的关系是很难相处的,批评家如果乱说一通,小说家就说那么你来试试如何之类的话。

由此可知,作为一个评论人是何其艰难。为了对得起家军兄,我不能不认真,为了有底气和他辩论,我要全力以赴,这是我做人做事的风格。我做到了。

工作圆满结束后,我的意见也基本成熟了。于是乎我带着初稿回到大学,再三斟酌,几次修改,终于成篇。初稿送给家军兄的时候,他比较满意,认真地看着,还对于有些细节提出过一些意见和建议。总之给我的印象,家军兄是很谦虚的。

一个作家大约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一点儿影响,就仿佛一块砖头扔出去,应该在水面上出现一些涟漪。书评文章在2014年9月出版的《环渤海文化》上首发,还配发了家军兄的人物照片,我也是满意的。这篇题为《段家军和他的长篇小说<河畔人家>》的文章,后来还分别发表在《天津日报》和《南开大学报》上,中国作家网等网站也转发了此文,我知道这大概是天津图书馆周静华老师的推荐之功。

家军兄很早就已经是多产的作家。他才思敏捷,文笔精致,作品颇多,文名远播。我的这篇小文,只是介绍他创作成绩的一个小部分,况且那个时候我对于家军兄的了解还很肤浅,真的微不足道。

当然,我是很相信开颖师姐眼光的。

二 家军兄曾经荣获天津市“第四届文学新人奖”、天津市“第十四届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第十五届文化杯孙犁散文一等奖”等奖项。在京、津、冀也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新进作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创作新星。我的荣幸是在家军兄创作力最旺盛、名气最上升的时候认识了他,可谓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见到了一个应该见到的人。

记得王昌龄的《闺怨》中写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无达诂,用在别处也是可以的,家长要孩子出国深造,每逢佳节这种感情也是会有的吧。我在不经意间读了家军兄的小说,他那里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现在后悔了起来,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写小说呢?

据家军兄说他的计划是要完成“白马河系列三部曲”,书中有宏大叙事和微观描写,他要淋漓尽致地展示和宣泄自己的乡愁,实现他的把童年记忆和好的故事推向世界的故乡梦。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是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一句,全诗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借此来说家军兄成功的缘由。他的“源”就是日常的生活。

现在我要谈谈对他的印象,我与家军兄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后,感觉最为突出的当然是他的故乡情,他是那种把故乡永远装在心里的人。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有精神的家园。首先,家军兄是一个纯朴、朴素的实在人。家军兄一直保留着农民的习惯和感情,持有一种沉稳向上的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眼里有看不完的事,手里有干不完的活儿。他的着装非常随意,家里珍藏着几件老式疙瘩盘的粗布上衣,凡有正式重要场合他才会穿出来,比如报纸要刊登文章中配发的那种照片。此外,家军兄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棒球帽,显著的特征是中间嵌着一颗鲜红的五角星。这颗红星也许是他当兵的时候,自己帽子上的那颗也说不定;有一颗红星在他的头上,是一种象征,这是有理想有目标的表现和宣示。用现在我们常说的话,应该就是不忘初心吧。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家军兄在单位的一个角落,开辟了一片庄稼地。种上玉米、青菜、豆类和瓜果之类。工作之余他全心全意地伺候这些农作物,这既是对于文字工作的一种调节,同时又是一种保持本色的性格磨炼,也许在这里他才能找到另外的一个自己。家军兄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当然也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农作物在他的辛勤梳理下,长得十分茁壮,有些未经选择的种子变成孱弱的幼苗,不久也伸直了有志气的腰茎,因为那是一片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劳作的农人是一个作家。丰收时节,家军兄的脸上充满了英气,他为的是体会农民劳作后的喜悦,在大自然的恩惠中他体味一种真实,这正是小说要表现的东西。

记得两年前,家军兄专门开车给我送来一把他自己种植的鲜葱,很珍贵地用报纸包好,那葱细细的,十分柔顺而又娇嫩,带着泥土的芳香。说句老实话,如果在市场里这种细葱我是绝对不会买的。看着家军兄热情而又执着的脸,和真诚亲切的眼神,我知道这犹如一个母亲送出征的孩子,一个作家交出了他的作品。

那种心理,只有读过家军兄小说的人才能够懂得。到了家里,我和家内重复着家军兄说过的话:“等要做好菜的时候再用,那里面没有农药,是纯绿色的!”后来当真的吃这种葱炒鸡蛋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和异样,但是在我的心头,还是涌起了一种对于白洋淀和青纱帐的情思,这也许就是家军兄要找的那种感觉。

据说因为家军兄的特立独行,加之收获农产品的新鲜诱人,便引起了有些人的垂涎欲滴,后来发展成羡慕嫉妒恨。有人说三道四、还有人偷摘他的果实。这里姑隐其名且说是有一个叫智叟的人吧,不仅常常来找他的麻烦,还财迷心窍。

家军兄并不以为意,在反讽调侃加批评之后,还是给了那人一些新鲜东西。这就是一个作家的胸怀,一份出自于对大地的爱。当家军兄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的时候,他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宽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他后来还把这些农产品收获时的照片发到网上,让朋友们分享他的愉悦与快乐。

由此,我知道了,为什么家军兄的作品是那么接地气。

说起接地气,我还有一则材料愿与大家分享。

记得大约是在前年的某一天,家军兄专门来给我看一组他和朋友们拍的照片。在玉米地青纱帐,他们身着八路军军装,手拿驳壳枪,英姿勃发看着远方。当然也还有嘻嘻哈哈的现场照,家军兄说只是因为好玩,带大家散散心。我想大概没有这么简单,家军兄作为一个作家,是要体验一下生活,找寻一下在青纱帐里,脚踏大地、保卫家乡的前辈们的感觉。这些也许会反映在他以后的作品里,我们将来总会读到吧。

后来,家军兄极力邀请我一起去。

在戊戌年初秋,我终于踏上了家军兄笔下的白马河。白马河,乍一看并不起眼,与普通的乡村野外并无二致,可细看之下,却别有洞天。在宽阔的视野中,河床两侧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河岸边有一条被行人踩出来的小道儿通向远方,九曲十八弯的白马河就在芦苇深处静逸地流淌着。这就是家军兄笔下多次描绘到的白马河哟,而家军兄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河的两岸。如此,怎不激起我的无限遐思呢。

此时,我只想静静地读家军兄的小说,别无杂念了。

其次,家军兄是一个热情而又充满活力的人。去年我应周静华老师之邀,在天津图书馆有一场关于鲁迅研究的讲座。家军兄提前得到消息开车来接我,并且主动在开场之前介绍我的种种所谓“研究成果”,这大概是要事前准备的。

当时,家军兄的语言妙趣横生,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不知道这掌声是给他的幽默还是对于我的介绍,所以刚一上台就表示自己的谦虚,我说:“谢谢大家,刚才段家军先生的介绍有很多的夸张,因为他是作家,对于作家的话,请大家可不要完全相信。”

因为我是拿家军兄当自己人,所以就很随意地说了。

讲完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个开场白很后悔,因为我太直白也不知道家军兄是怎么想的。但是家军兄并不以此为意,他还是在会后的招待会上忙前忙后,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的异样,以我的细微看人装是装不出来的。

俗话说交浅言深,我与家军兄应该是交深言重了,所以我从心里知道他是可以深交的朋友。记得那一次讲座后,我的同班同学南开大学图书馆的王研究员突发急症,严重中暑,家军兄以他特有的军人素质闻风而动,开车带着大夫现场救治,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家军兄对我总是以师视之,执弟子礼甚恭,而我对他一直是以作朋友相待。家军兄后来才知道,我对于南开的学生研究生也都是如此,多年师生成兄弟,这是我的处事方式。因为我这个人心太软,谦和待人,当然也有豪爽和冲动的一面。还有我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家军兄,他们都是属于未来的人;将来我一定会因为认识他们而骄傲的,这是因为重视、扶植他们就是为未来工作。

三 家军兄不但能写,同时口才也好,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颇不容易。他的社会公益讲座比我多出许多,在天津图书馆、武警部队天津总队、河北省军区、天津市内各区图书馆及外省市图书馆等地讲过多场,内容有《新中国第一反腐大案》、《中国革命第一枪》、《解密民国第一大总统袁世凯》、《历史的丰碑:邓小平》、《文学中的乡土情缘》、《抗美援朝:新中国第一战》等等。如果不是因为忙,我也会前去聆听,相信定会收获满满。会场里的聚精会神和开怀欢笑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家军兄的语言很有特点,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用朋友们的话说就是“他能侃”。

善于讲故事是家军兄的一个长项,滔滔不绝、如醉如痴,自己也完全融入其中,在熟人群中他绝对是当仁不让。“告诉你说吧”、“那绝对是真的”、“我说的是最正式的版本”等等,都是他的口头禅。仿佛是他在现场亲眼看到似的,毋庸置疑。这在平时的谈话中经常听到。另外,读家军兄的书,你也可以找到那些越侃越兴奋越说越引经据典越是跑野马的描写,特别是有些本不该解释的名词,他硬是要详细解释,生怕有所遗漏,仿佛是有意提供给某些读者,想象着有些人可能会看得很起劲儿。

对于这些,你懂的。但是,家军兄是有节制的,他有一个作家的基本修养,就是说写小说也不能随便乱来一气。他思想有坚守文字有力度、做事有原则,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对于腐败恨之入骨,对于浪费极尽抨击,对于时弊奋力针砭。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作家特有的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民族烙印和民族性格。

如果说说家军兄的缺点,大概没有读者不想听、想看。细细总结起来也还是真有不少,我觉得他太诗意,对于直觉太投入,自信力也太强,有的时候玩笑开得太真实,以致初次接触他的人,真假难辨。对此,在好朋友之列的赵健兄、周静华老师大概都会有同感吧。说了半天家军兄的缺点,上过写作课和有过创作经验的人,可能马上就觉察出来了。你这哪儿是说毛病啊,这明明说的都是作家的基本素质嘛。

所以,我也就此打住。

我接触的家军兄大约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他是很真实的一个人。我这里拉拉杂杂尽是些许陈年碎片,只是想写出我眼里的家军兄,大部分还都是读书感想和直观印象。

“聒碎乡心梦不成”,每天想着写作,入睡偶得灵感佳句,重新振作精神、欣然命笔,是文人的习惯。夜已经很深了,大约也有一盏灯还在亮着,我想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地方,家军兄也许和我一样冥思苦想的在打字。这个时候我在写他,他也一定会想起我们这些朋友吧。此刻夜深深,前面路漫漫,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上文字,家军兄满意不满意,我就不管那么多了。

2018年冬月于南开大学文科楼 [1]

作者简介

张铁荣,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世纪文学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