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外文名: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

TECHNOLOGY OF HUA 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898年

类 别:二级学院

类 型:理工

主管部门:华中农业大学

现任领导:院长:朱龙付

党委书记:周雄

专职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4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3个

院系设置:农学系、

植物科学技术系、植物保护系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

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截至2019年3月)

知名校友:傅廷栋、喻树迅、王汉中、

张启发、赵其国,彭友良、周道绣、

彭少兵、裴端卿、彭良才等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英文名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 TECHNOLOGY OF HUA 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华中农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后几经演变,于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中山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农艺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1954年在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的基础上设立农学系、植保系、土化系。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在学校院系与学科调整过程中,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于2002年7月合并,成立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截至2017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在岗专任教师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74人,博士生导师85人,学院三级岗级以上教师39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1.38%;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33名,研究生1580名,留学生210名。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

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 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中山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农艺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 1954年,在农学、植保、土化三个专业的基础上设立农学系、植保系、土化系。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学受到冲击,中断办学。

1978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复学,农学系、植保系也相继复学。 2002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院系与学科调整过程中,原农学系和原植物保护系于合并,成立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学条件

截至2017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农学系 农学 农学 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系 种子工程 农学 植物保护系 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 农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个;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植物保护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耕作学) 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耕作学) 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 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耕作学) 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植物病理学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在岗专任教师17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8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74人,博士生导师85人,学院三级岗级以上教师39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1.38%;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9人;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1人,“CGIAR杰出青年科学家”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意大利)农业科学奖获得者1人,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布劳格珍妮小麦女性科学家奖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政府最高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4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2个专业通过国家第三级专业认证,1个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品牌专业;2个专业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承担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试点;有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建有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设有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农科)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第三级专业认证:农学、植物保护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试点专业:农学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复合应用型试点专业:植物保护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农学 湖北省品牌专业:植物保护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建设了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主编出版教材17部,其中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高教社科学社“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主编出版的2门教材入选国家精品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国家精品教材:《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作物栽培学》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学术研究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育种中心,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以及9个校级研发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育种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油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级研发中心: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农业部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室内保存中心、国家麻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基地:重要作物病虫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基地 湖北省级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稻研究中心、湖北农药制剂研究中心 湖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用植物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863”“973”“948”“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1303项,批准经费达61326.28万元;在油菜、水稻、棉花、玉米、麦类(大、小麦)、苎麻、食用菌等多种作物上育成新品种33个,鉴定成果18个,获授权专利1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与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五年来,累计发表SCI论文738篇,其中影响因子≥5.0的74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1.477。

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创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5套,累计辐射推广面积1.2亿亩,新增经济效益23.3亿元;累计组织专家120余人次赴全国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依托“111”计划组织专家80余人次赴天门市岳口镇健康村和随州市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咨询,在棉花和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交流合作

学院掠影 截至2019年4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关系;实施了100多项中国国外专家来院讲学和技术协作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对外交流合作专项;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鹿儿岛大学、韩国东亚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签订了学生交流、互换协议;多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机构中任职,如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主席傅廷栋,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GCICR)理事周永明、杨光圣,美国农学会(ASA)、作物学会(CSSA)资深会员彭少兵等;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中加芸苔属基因组学和油菜遗传改良研讨会、全球气候变暖与水稻研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生物质能与生物技术学术会议(共三届)、国际棉花基因组大会等国际性会议、第十五届国际核盘菌研讨会,举办了作物学、植物病理学、棉麻、食用菌、昆虫等全国性、省级学术年会和专题研讨会,承办第六届全国高校农学院院长年会。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