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西箭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西箭竹

华西箭竹(学名:Fargesia nitida (Mitford) Keng f.)是禾本科箭竹属植物,产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竿柄长10-13厘米,粗1-2厘米。竿丛生或近散生,高2-4 (5)米,粗1-2厘米。梢端劲直和微弯;节间长11-20(25)厘米,圆筒形,幼时被白粉,无毛,光滑,纵向细肋不发达,竿壁厚2-3毫米,髓呈锯屑状;箨环隆起,较竿环为高;竿环微隆起;节内长1.5-2.5毫米。

竿芽长卵形,近边缘粗糙,边缘具灰色纤毛。枝条在竿每节为(5)15-18枝,上举,直径1.5-2毫米。

基本内容

中文名:华西箭竹

拉丁学名:Fargesia nitida (Mitford) Keng f.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系:长三角鞘系

形态特征

笋紫色,被极稀疏的灰色小硬毛或无毛;箨鞘宿存,革质,三角状椭圆形,通常略长于其节间,先端三角形,背面无毛或初时被有稀疏的灰白色小硬毛,纵向脉纹明显,小横脉不发达,边缘常无纤毛;箨耳及鞘口繸毛均缺;箨舌圆拱形,紫色,高约1毫米,边缘幼时密生短纤毛;箨片外翻或位于竿下部箨者直立,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干后平直而不皱折,边缘无锯齿或有微锯齿,在竿之上部箨者通常其基部有关节与箨鞘之顶端相连接,因而彼此易脱离。

小枝具(1) 2-3叶;叶鞘长2.2-2.8 (4)厘米,常为紫色,仅于边缘上部常密生灰褐色纤毛;叶耳无,鞘口无繸毛或初时生有灰白色之微弱繸毛,但易脱落;叶舌截形或圆拱形,高约1毫米,初时边缘生有白色短纤毛;叶柄长1-1.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3.8-7.5 (9.5)厘米,宽6-10毫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次脉3 (4)对,小横脉较清晰,叶缘近于平滑或其一侧具微锯齿而略粗糙。花枝长达44厘米,通常可再分小枝,不具叶片或仅其上部的1-3片鞘状佛焰苞上可生缩小叶片,后者长为2.5-7厘米,紫褐色。

总状花序顶生,从佛焰苞开口之一侧伸出,排列紧密,长2.5-4厘米,宽1-1.5厘米,下方具一组佛焰苞,最上方1片佛焰苞等长或稍长于花序;小穗柄长1-2毫米,无毛或初时偶生微毛,偏于穗轴之一侧,位于穗轴中部以下者常各托以1片小形苞片,后者不分裂或位于穗轴下部者深2裂;小穗含2-4朵小花,呈小扇形,长11-15毫米,紫色或绿紫色;小穗轴节间长1.5-2毫米,无毛或有时被微毛;颖纸质,细长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具芒状小尖头,上部生微毛而粗糙,第一颖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具3脉,第二颖长10-13毫米,宽约1.5毫米,具5脉;外稃质地坚韧,卵状披针形,先端呈锥状或具芒状小尖头,第一外稃长11-15毫米,具5-7 (9)脉,被微毛;内稃长6.5-12毫米,先端2齿裂,亦被微毛,脊上生有小锯齿;鳞被的后方1片形极窄,长约1毫米,前方2片披针形,长约1.5毫米,宽0.5毫米,下部具脉纹,顶端生纤毛;花药黄色,长4-7毫米;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花柱1,柱头3,后者长1-1.5毫米,羽毛状。颖果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无毛,长4-6毫米,直径1.1-1.8毫米,具浅腹沟,先端具长约1毫米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底至5月,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耐寒冷和瘠薄土壤,耐阴,喜湿润气候,常生于海拔2450-32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下,成为大面积林地之下木。

分布范围

产甘肃东北和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和四川西部。产南坪、松潘、黑水、茂县、理县、汶川等地,海拔2450~3200m,生于亚高山暗针叶林下,组成大面积林地下木。喜温凉湿润的山地气候及肥沃的酸性土壤。甘肃南部亦有分布。本种原发表时系根据采自甘肃宕昌的竹子种子繁殖而成且在欧洲普遍栽培的无花活植株加以描述记录的,无模式标本保存 。

主要价值

华西箭竹是大熊猫主要采食的竹种,也是重要的山地水土保持植物。高海拔地区可用于风景区林下,河边片植点缀,颇有趣味。秆劈篾供编筐用。

本种提示

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2450-3200米,生于高山针叶林下,成为大面积林地之下木。本种原发表时是根据俄国采集人Berezovski 1886年在我国甘肃省西固(今宕昌县)采到的种子寄到英国邱园繁殖成功的植株(当时尚未开花)来加以描述的。[1]现此种在欧洲许多地方已普遍栽培,但迄无开花的报道。至于在邱园的活模式植株是否采下标本(当是模式标本)保存,尚有待查考。

日本学者中井猛之进在1935年发表Sinarundinaria新属时提到过本种(即该新属的模式)和神农箭竹F. murielae的标本。中井在论文的鸣谢一节中明确说明这是由邱园主任A. W. Hill从活模式植株上采得标本寄赠给他,以备交换日本竹类标本之用。由此推断,英国邱园植物标本馆可能已收藏有本种及神农箭竹的模式标本,至少在日本也应有此两竹种的副号模式标本收存,则是无可怀疑的。

本种在四川九寨沟于1982年开始普遍开花,其规律是由低海拔逐年向高处推进。据1984年秋调查,在海拔2700米以下地段已开花枯死,2700-2800米正含苞待放,2800米以上则尚未开花。估计其开花周期约为50-60年。为大熊猫主要采食的竹种。

参考文献

  1. 华西箭竹,植物智, 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