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汉语文字)
华 (汉语文字) |
华(拼音:huá,huà,huā)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西周金文 [1] 。华的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读huā。用作动词,指开花。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花”字,用于花朵义。花朵是美丽的,故“华”又引申为光彩、华丽。再引申指事物的精华,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词,读huá。中国古称“华夏”,后来“华夏”就成了汉民族的代名词,再后来引申指“中国”。“华”又读huà,用于五岳之一的“华山”,也用作姓氏。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华
- 拼音:huá、huā,huà
- 繁体:华
- 部首:十
- 五笔:WXFI
- 仓颉:OPI
- 郑码:NRED
- 字级:一级(0472)
- 平水韵:下平六麻,去声二十二祃
- 注音字母:ㄏㄨㄚˊ、ㄏㄨㄚ,ㄏㄨㄚˋ
- 统一码:基本区-534E
- 四角号码:2440₁
- 区位码:2710UTF-8E5 8D 8E
异体字:崋、䔢、蕐、𠌶(其余见扩展图册)造字法会意字、形声字“华”最早作“𠌶”,无“艸(艹)”字头。西周金文的“𠌶”像花朵的形状,就是“花”的本字:上部像花瓣,中部两横画像花萼和花托,下部像茎和根。
也有人认为“𠌶”像株繁花盛开的草木。中有株,下有根,旁有枝,上有花。“华”是在“𠌶”的基础上加旁繁化而来的。可能是因为“𠌶”不能直观地表达汉字本义,大约到战国,“𠌶”字上部被加上“艸”字头,造出“华”字,并用以表示花朵义,这样就成了个形声兼会意字。
草字头作形符,表示与花草有关。下部的“𠌶”作声符,“𠌶”也有花或花朵的意思,所以,以此为声符兼表意。小篆基本沿袭战国文字,《说文解字》小篆像花茎叶的部分讹变为“亏(简体)”字形。
汉代隶书为了书写的方便,将断笔减省作连笔,为楷书所沿袭。简化字“华”是重组的形声字,上部“化”为声旁,下部“十”作简化记号。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华部】户瓜切(huá)
荣也。从艸从𠌶。凡华之属皆从华。
说文解字注荣也。
段注:见《释艸》。艸部曰:葩、华也。䑞部曰:𤰀,华荣也。按《释艸》曰:蕍芛葟华荣。浑言之也。又曰:木谓之华,艸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析言之也。引伸为曲礼削瓜为国君华之之字。又为光华,华夏字。
从艸𠌶。
段注:𠌶亦声。此以会意包形声也。户瓜切。又呼瓜切。古音在五部。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
广韵
户花切,平麻匣 ‖华声鱼部华,草盛也。色也。《说文》作𦾓,荣也。崔豹《古今注》曰:“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也。”《西京记》谓交午柱。户花切。又呼瓜、户化二切。十。
呼瓜切,平麻晓 ‖华声鱼部华,《尔雅》云:“华,荂也。”呼瓜切。四。
胡化切,去祃匣 ‖华声鱼部崋,崋山,西岳。亦州名,春秋时秦晋之分境,后魏置东雍州,改为崋州。又姓,出平原殷汤之后,宋戴公考父食采于崋,后氏焉。 华,上同。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华·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8古文:䔢《唐韵》户花切。《集韵》胡瓜切,并音划。《书·舜典》:重华协于帝。传:华谓文德。
又《礼·檀弓》:华而睆。疏:凡绘画,五色必有光华,故曰华画也。
又《广韵》:草盛也。
又粉也。曹植《洛神赋》:铅华弗御。
又发白也。《后汉·陈蕃传》:蹇谔之操,华首弥固。
又华林,园名。《魏志》:芳林园即今华林园。
又地名。《战国策》:说赵王于华屋之下。《史记·秦本纪注》:华阳,地名。《吴志·孙皓传》:皓举大众出华里。
又《水经注》:河水东南径华池。
又华表。《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
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大帝九星曰华盖。
又《韵会》胡化切,音话。《书·禹贡》:至于太华。《尔雅·释山》:华山,为西岳。
又姓。《潜夫论》:华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华,因氏焉。
又司马相如《上林赋》:华枫枰栌。注:华皮可以为索。
又《集韵》呼瓜切,音哗。《礼·曲礼》:为国君者华之。注:华,中裂之,不四拆也。《尔雅·释木》:瓜曰华之。
又与花同。《尔雅·释草》:华,荂也。扬子《方言》:齐楚之闲或谓之华,或谓之荂。《佩觿集》:华有户瓜,呼瓜二翻,俗别为花。
又《韵补》呼戈切。边让《章华赋》:体迅轻鸿,荣曜春华。进如浮云,退如激波。
又胡戈切。徐锴《说文系传》:华,本音和,故今人谓华表为和表。枣据诗:矫足登云阁,相伴步九华。徙倚凭高山,仰攀桂树柯。
又《诗本音》:灼灼其华。注:音敷。考《诗》如常棣之华,颜如舜华,维常之华,并叶车韵。隰有荷华,叶下都韵。黍稷方华,叶下途韵,凡七见,皆读敷。
又《唐韵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东谓华为敷。陆德明曰:古读华如敷,不独江东也。汉光武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必得阴丽华。
又《韵会》苦蛙切。《正韵》枯瓜切,并音夸。不正也。 或作蕐。详䓙字注。䓙又作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