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进行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1]

目录

名称由来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是南京工艺“三宝”之首。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 “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与苏州缂丝并誉为 “二大名锦”)。

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2]

历史发展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

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222—280)时期,

东晋(317年~420年)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

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

3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3]

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

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品种类型

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1949年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

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几大类(见“妆花”、“库锦”、“库缎”),库金、库锦等等以清代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缎匹库”而得名,沿用至今。

妆花类织物是代表云锦技艺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大型饱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彻幅通匹为一单独、适合纹样的大型妆花织物(如明、清时龙袍、炕褥毯垫等)用色浓艳对比,常以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织品典丽浑厚,金彩辉映,是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等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

1949年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装饰锦及台毯、靠垫等,供应蒙、藏兄弟族服饰和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外贸等的需要[4]

截止2009年,了解云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关于云锦的书则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京云锦》,倒是既可以满足欣赏者的好奇,又可以作为云锦研究者的案头书。著名红学家李希凡先生称赞这本书“把云锦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工艺特征

 
妆花锦从初学到精通原图链接来自搜狐网 图片

云锦的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和"金宝地"等。

妆花锦

用色变化丰富,一种织物上的花纹配色多达十余种,最多可达二三十种,图案的布局严谨庄重、简练概括织金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线或银线,或金银线并用织成;金宝地锦,花纹图案全部用金丝织满地,再在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辉映的花纹。

图案题材

广泛,既有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如龙凤、仙鹤狮子等)和植物(如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寿”字等。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

主要特点

是“挑花结本”, 用古老的绳索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实际上是一种以线为材料进行储存纹样程序的创作设计过程。

此工艺技术要求很高,不仅要把纹样按织物的具体规格要求,计算“分寸秒忽”,将纹样在每一根线上的细腻变化表现出来,还要按纹样图案的规律,把繁杂的色彩进行最大限度的同类合并,编结成一本能上机织造,让织手读懂的程序语言花本。

技艺流程

纹样花本

设计图案一拼章连接一 绘彩图稿一分铲彩稿一计算画格一打耳子线一划角子线一挑花一倒花一拼花一结本上牌

品种组织

组织设计——结构排列——打范综打幛综——上弓棚——备脚竹——各横沿竹——穿柱脚盘

织机装造

上范子——上帏子——掏头——过竹筘——掏边——锁边_压伏扎——拴脚竹——数丝——引牵

材料装备

经丝——缫丝——加捻——拼股——炼丝染色——翻丝—— 牵经——上边

纬丝——缫丝——染色——拼头——摇杼

丝绒——缫丝——炼丝——捶绒——染色——绷光——落绒——摇杼

金线——化金——拍叶——打箔——褙金——压光——切金——搓线——摇杼

孔雀丝——剪羽——分色——做芯线——搓捻——防腐——定型——摇杼

织造工艺

拽花——兜花——绷花——过交——一轮——二饮——三抄——四全——五提——六捧——七拽——八掏 ——九刹

织造——起范子——抛纬梭——起幛子——铲金——二铲白——三铲水红——四铲大红——五铲浅蓝——六铲深蓝——七铲土黄——八铲青莲——九铲绿——十铲羽线

检验整理

下料——匹量——研光——修绒——补花——定级——简货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遗留下来的大量云锦实物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纺织品的发展历史、探索纺织品的织造工艺、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观念,以及历代职官制度、服饰制度和工匠体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一项严密而系统的工程,其包含的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丝织新品种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加速,市场对云锦的需求量减少,加之云锦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青年人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已濒临失传。当代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经验的技艺人员[5]

传承人物

朱枫,男,汉族,1915年生,2009年去世,江苏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南京市申报,申报项目:传统技艺。

保护措施

1957年12月, 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成立。云锦研究所成立后,初期工作重点在搜集整理云锦纹样画稿,总结归纳云锦创作艺术规律,培训艺徒,抢救濒临失传的工艺绝技。先后整理出版了大型彩色图案集《南京云锦》和黑白图案集《南京云锦》,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开发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装饰用锦"雨花锦"等;同时征集购买了相当数量的一批云锦匹料、块样、实物资料,为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筹建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后改名为"南京云锦博物馆"[6]

博物馆内荟萃了从战国到明清最具代表性的云锦精品实物资料,以及近年来精心复制的我国历代珍贵丝织文物,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

博物馆曾先后受北京定陵博物馆、湖南长沙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委托,复制完成了数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古丝织文物,并通过研究、复制,进一步挖掘整理了传统的织造技艺。

视频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相关视频

2018第一届南京云锦文化节活动回顾
南京周《云锦时尚秀》古老织锦技艺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接地气的老手艺!南京云锦新生:只为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