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剧」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9: 行 29:
 
'''南剧''',[[湖北]]省来凤县、咸丰县的传统戏曲,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南剧''',[[湖北]]省来凤县、咸丰县的传统戏曲,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南剧 唱词多 七字 十字上下句 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 土家 方言土语 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 明显 "深山峡谷"之音。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
+
 南剧是 楚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又是 土家 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对于研究巴、楚文化及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具 极其重要 参考价值
  
 
 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
 
 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
 
伴奏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音乐组成。锣鼓谱音乐有云板、板鼓、锣、钹、勾锣等乐器;曲牌音乐由京胡主奏,伴之以琐呐、笛子。
 
  
 
2008年6月7日,南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南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行 41: 行 39:
 
 明末清初,以秦腔、川曲为主的外地文化相继流入鄂西,在与地方歌舞有机结合下,南剧的音乐曲牌和旋律风格更趋丰富,这是南剧音乐的成熟、完善时期。
 
 明末清初,以秦腔、川曲为主的外地文化相继流入鄂西,在与地方歌舞有机结合下,南剧的音乐曲牌和旋律风格更趋丰富,这是南剧音乐的成熟、完善时期。
  
 南剧形成后,开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逐渐成为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大地方剧种。同时,它还向毗邻的湘西、川东等地传播,成为跨湘、鄂、川三省的地方剧种。
+
 南剧形成后,开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逐渐成为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大地方剧种。同时,它还向毗邻的湘西、川东等地传播,成为跨湘、鄂、川三省的地方剧种。<ref>[https://www.sohu.com/a/240089508_556544  土家族艺术之花——南剧] , 搜狐 2018-07-09 </ref>
  
 据鄂西府、州、县志记载:"咸丰县在乾隆年间由湖南常德、辰州、桃源、贵州、思南、安化等地百姓迁入咸丰县各乡镇,先经商后置田。东乡里蒲草堂邓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时由商至咸,道光初起家富饶,咸同以后,人文蔚起,今为咸望族焉"。由此可知,在南剧发展史上,咸丰自始至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据鄂西府、州、县志记载:"咸丰县在[[ 乾隆]] 年间由[[ 湖南]][[ 常德]] 、辰州、桃源、[[ 贵州]] 、思南、安化等地百姓迁入咸丰县各乡镇,先经商后置田。东乡里蒲草堂邓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时由商至咸,道光初起家富饶,咸同以后,人文蔚起,今为咸望族焉"。由此可知,在南剧发展史上,[[ 咸丰]] 自始至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改土归流后,在清代嘉庆年间,农村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庙宫戏楼相继增多,咸丰富裕阶层开始兴办南戏科班,职业和"玩友"班社蓬勃兴起。
 
 改土归流后,在清代嘉庆年间,农村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庙宫戏楼相继增多,咸丰富裕阶层开始兴办南戏科班,职业和"玩友"班社蓬勃兴起。
  
 道光末年,咸丰县蒲草堂(今龙洞湾)的富豪邓小池创建南戏"天元"班。之后,邓小池的弟弟邓小碧又创办了南戏"连升"班。
+
 道光末年,咸丰县蒲草堂(今龙洞湾)的富豪[[ 邓小池]] 创建南戏"天元"班。之后,邓小池的弟弟[[ 邓小碧]] 又创办了南戏"连升"班。
  
 清末民国之初,南戏流传遍及咸丰城乡,县城、清水塘、老里坝等地均有职业衣箱演出。南戏玩友,围鼓坐唱,更为普遍。咸丰县城的聂介轩、聂祖廉、李德兴、唐会云、杨春轩等人,拼凑班底,艰难创业。因无家底,群众称之为"可怜班"。"可怜班"三起三落,历尽艰辛,完整地传承着南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
 清末民国之初,南戏流传遍及咸丰城乡,县城、清水塘、老里坝等地均有职业衣箱演出。南戏玩友,围鼓坐唱,更为普遍。咸丰县城的[[ 聂介轩]] 、聂祖廉、[[ 李德兴]] 、唐会云、杨春轩等人,拼凑班底,艰难创业。因无家底,群众称之为"可怜班"。"可怜班"三起三落,历尽艰辛,完整地传承着南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及至解放初期,咸丰唐崖河流域仍有30多座庙台,每逢会期便有南戏戏班唱戏,重建、维修庙台也必邀戏班"踩台"。县城350户,就有4家有戏台。独特的庙会文化,为南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咸丰县流传至今的"天元进城来,花子闹戏台,踢个二提子,现出个邓秀才",说的就是邓小池"天元"南戏班在县城万寿宫演出的情景。
 
 及至解放初期,咸丰唐崖河流域仍有30多座庙台,每逢会期便有南戏戏班唱戏,重建、维修庙台也必邀戏班"踩台"。县城350户,就有4家有戏台。独特的庙会文化,为南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咸丰县流传至今的"天元进城来,花子闹戏台,踢个二提子,现出个邓秀才",说的就是邓小池"天元"南戏班在县城万寿宫演出的情景。
行 55: 行 53:
 
[[File:南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File:南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新中国成立后,聂介轩、唐会云、杨兴楚等南戏老艺人自筹经费、自制道具,再度组建南剧戏班。戏班成员白天劳动,晚上演出,完全属业余性质。时任咸丰县县长肖继何干脆将其命名为"劳动剧团",对南戏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
 新[[ 中国]] 成立后,[[ 聂介轩]] 、唐会云、杨兴楚等南戏老艺人自筹经费、自制道具,再度组建南剧戏班。戏班成员白天劳动,晚上演出,完全属业余性质。时任咸丰县县长肖继何干脆将其命名为"劳动剧团",对南戏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1957年,湖北省戏剧研究工作室专门派人到恩施地区挖掘整理南剧传统剧目,咸丰县南剧老艺人聂介轩记忆惊人,经三年时间,他个人就整理传统剧目300多个,占鄂西南剧传统剧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个剧目在《湖北地方戏曲丛刊》陆续刊登。其连台本戏《四下河南》,得到全省戏剧界的高度重视,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现场观摩的全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等对南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
1957年,湖北省戏剧研究工作室专门派人到恩施地区挖掘整理南剧传统剧目,咸丰县南剧老艺人聂介轩记忆惊人,经三年时间,他个人就整理传统剧目300多个,占鄂西南剧传统剧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个剧目在《[[ 湖北地方戏曲丛刊]] 》陆续刊登。其连台本戏《[[ 四下河南]] 》,得到全省戏剧界的高度重视,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现场观摩的全国戏剧协会主席田汉,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等对南剧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咸丰南剧专题节目。
+
200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咸丰南剧专题节目。<ref>[http://www.enshi.gov.cn/2019/0911/178584.shtml  恩施南剧] , 党政机关 2019-09-11  </ref>
  
 
2003年,咸丰县将县南剧团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黄金时间滚动播出了"延边、恩施、湘西三地民族文艺节目",对咸丰南剧进行了重点报道。
 
2003年,咸丰县将县南剧团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黄金时间滚动播出了"延边、恩施、湘西三地民族文艺节目",对咸丰南剧进行了重点报道。
行 65: 行 63:
 
2005年9月,咸丰县南剧团与县成人中专联合开办了培养南剧人才的南剧艺术中专班,从全县中小学择优选拔了48名学员进行系统的南剧培训;同年10月,咸丰县成立了振兴南剧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
 
2005年9月,咸丰县南剧团与县成人中专联合开办了培养南剧人才的南剧艺术中专班,从全县中小学择优选拔了48名学员进行系统的南剧培训;同年10月,咸丰县成立了振兴南剧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
  
2006年7月,咸丰县政府决定将全新演绎土家族大型民间故事剧《女儿寨》,将其打造成我州又一民族文化精品。
+
2006年7月,咸丰县政府决定将全新演绎土家族大型民间故事剧《[[ 女儿寨]] 》,将其打造成我州又一民族文化精品。
  
 
2007年,咸丰县南剧被纳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咸丰县南剧被纳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行 145: 行 143:
 
 南剧"剧目多是传奇戏和历史故事戏,传统剧目有近千个。
 
 南剧"剧目多是传奇戏和历史故事戏,传统剧目有近千个。
  
 南剧"连本戏有《封神》、《吴越春秋》、《楚汉相争》、《三国》、《隋唐》等二十多部。
+
 南剧"连本戏有《[[ 封神]] 》、《吴越春秋》、《楚汉相争》、《[[ 三国]] 》、《隋唐》等二十多部。
  
 
[[File:南剧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File:南剧5.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传统南剧:《秦湘莲》、《二度梅》、《王宝钏》、《御河桥》、《凤仪亭》等。
+
 传统南剧:《[[ 秦湘莲]] 》、《二度梅》、《王宝钏》、《[[ 御河桥]] 》、《凤仪亭》等。
  
 
 戏坛泰斗誉为"峡谷之音"的《八义图》。
 
 戏坛泰斗誉为"峡谷之音"的《八义图》。
  
 +
现代剧目:《[[张二嫂做中]]》、《窑场风波》《彩礼还家》、《[[伤脑筋的人]]》、《捉新郎》、《土司夫人》、《[[唐科长祝寿]]》、《会喝酒的女人》、《女儿寨》、《[[走过风雨桥]]》、《穆柯寨》、《辕门轿子》、《[[西兰卡普]]》、《武家坡》等。
  
新编历史昆剧《十五贯》。
+
 移植剧目:《[[ 小二黑结婚]] 》、《江姐》、《三里湾》、《刘三姐》等。
 
 
新编历史京剧《将相和》。
 
 
 
现代剧目:《张二嫂做中》、《窑场风波》《彩礼还家》、《伤脑筋的人》、《捉新郎》、《土司夫人》、《唐科长祝寿》、《会喝酒的女人》、《女儿寨》、《走过风雨桥》、《穆柯寨》、《辕门轿子》、《西兰卡普》、《武家坡》等。
 
 
 
 移植剧目:《小二黑结婚》、《江姐》、《三里湾》、《刘三姐》等。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行 166: 行 159:
 
===传承意义===
 
===传承意义===
  
 南剧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剧目繁多,经挖掘整理的南剧剧本上千个。其内容从封神、列国、三国,到水浒、杨家将、说岳传等历史演义无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
 南剧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其剧目繁多,经挖掘整理的南剧剧本上千个。其内容从[[ 封神]] 、列国、三国,到[[ 水浒]] 、杨家将、说岳传等历史演义无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传承人物===
 
===传承人物===
行 172: 行 165:
 
 聂介轩:对咸丰南剧的发展贡献巨大,谙熟南剧的南、北、上路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创办、经营业余戏班。解放后,他又为创办"劳动剧团"立下汗马功劳。特别从1957年起,他在塾师冯今僧的协助下,经过3年时间,共回忆整理传统剧目300多个,占鄂西南剧传统剧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个剧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上陆续刊登。他所整理的连台本戏《四下河南》,填补了其他剧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
 
 聂介轩:对咸丰南剧的发展贡献巨大,谙熟南剧的南、北、上路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创办、经营业余戏班。解放后,他又为创办"劳动剧团"立下汗马功劳。特别从1957年起,他在塾师冯今僧的协助下,经过3年时间,共回忆整理传统剧目300多个,占鄂西南剧传统剧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个剧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上陆续刊登。他所整理的连台本戏《四下河南》,填补了其他剧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厅的表彰。
  
 于继明:武汉市戏曲学校第一届专科毕业生,1974年调到咸丰。在随后的22年间,于继明共导演了100多台南剧,其中有10余部获得了各级奖项,包括《唐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还与省戏校联系,并带队伴读,培养了20多名南剧后起之秀。1983年,南剧《张二嫂做中》、《唐科长祝寿》参加全州创作剧目汇演,分别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接着赴省演出,又分获演出和创作一、二等奖。
+
 于继明:武汉市戏曲学校第一届专科毕业生,1974年调到咸丰。在随后的22年间,于继明共导演了100多台南剧,其中有10余部获得了各级奖项,包括《[[ 唐科长祝寿]] 》、《张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还与省戏校联系,并带队伴读,培养了20多名南剧后起之秀。1983年,南剧《[[ 张二嫂做中]] 》、《唐科长祝寿》参加全州创作剧目汇演,分别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接着赴省演出,又分获演出和创作一、二等奖。
  
 
[[File:南剧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File:南剧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行 182: 行 175:
 
===传承保护===
 
===传承保护===
  
 解放后,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方针,政府先后在恩施、宣恩、咸丰、来风、鹤峰组建5个职业南剧团,加强领导,培训学员,继承、改革南剧艺术。
+
 解放后,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方针,政府先后在[[ 恩施]] 、宣恩、咸丰、来风、鹤峰组建5个职业南剧团,加强领导,培训学员,继承、改革南剧艺术。
  
 
 咸丰县南剧团
 
 咸丰县南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聂介轩、唐会云、杨兴楚等一批南戏老艺人自筹经费,自制道具,组建南剧戏班。时任县长肖继何将其命名为"劳动剧团",
+
 新中国成立后,[[ 聂介轩]] [[ 唐会云]] [[ 杨兴楚]] 等一批南戏老艺人自筹经费,自制道具,组建南剧戏班。时任县长[[ 肖继何]] 将其命名为"劳动剧团",
  
1956年,咸丰"劳动剧团" 拿到了由省文化厅签发的以南剧署名的专业剧团营业执照,咸丰职业南剧团正式成立。
+
1956年,咸丰"劳动剧团" 拿到了由省文化厅签发的以南剧署名的专业剧团营业执照,咸丰职业南剧团正式成立。<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ba5c7534ef059af?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咸丰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备战晋京展演] , 快资讯 2019-11-23 </ref>
  
 
 来凤县南剧团
 
 来凤县南剧团
  
 来凤县南剧团于1952年3月1日在湖北恩施翔凤镇注册成立。
+
 来凤县南剧团于1952年3月1日在[[ 湖北]][[ 恩施]] 翔凤镇注册成立。
  
 
 主要从事创作、演出剧目,传统艺术整理加工与保护,送文化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工作。
 
 主要从事创作、演出剧目,传统艺术整理加工与保护,送文化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工作。

於 2020年4月7日 (二) 12:08 的最新修訂

南劇

中文名稱;南劇

地理標誌;恩施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戲曲

別名;南戲、施南調

代表曲目;《封神》《三國》《花開時節》

遺產編號;Ⅳ-125

申報地區;湖北省來鳳縣、咸豐縣

南劇湖北省來鳳縣、咸豐縣的傳統戲曲,又稱南戲、施南調,俗稱"高台戲"或"人大戲",主要流行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起源於鄂西容美土司時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南劇是巴、楚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又是土家族文化與漢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對於研究巴、楚文化及恩施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狀況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路聲腔源於楚調,與湖南荊河漢戲有淵源關係;北路聲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變而成,上路系彈戲,川梆子。此外還吸收有崑曲,高腔、民間小曲,宗教祭祀音樂的精華,形成一種有地方特色的雜腔。

2008年6月7日,南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歷史

明末清初,以秦腔、川曲為主的外地文化相繼流入鄂西,在與地方歌舞有機結合下,南劇的音樂曲牌和旋律風格更趨豐富,這是南劇音樂的成熟、完善時期。

南劇形成後,開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逐漸成為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區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大地方劇種。同時,它還向毗鄰的湘西、川東等地傳播,成為跨湘、鄂、川三省的地方劇種。[1]

據鄂西府、州、縣誌記載:"咸豐縣在乾隆年間由湖南常德、辰州、桃源、貴州、思南、安化等地百姓遷入咸豐縣各鄉鎮,先經商後置田。東鄉里蒲草堂鄧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時由商至咸,道光初起家富饒,咸同以後,人文蔚起,今為咸望族焉"。由此可知,在南劇發展史上,咸豐自始至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改土歸流後,在清代嘉慶年間,農村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廟宮戲樓相繼增多,咸豐富裕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蓬勃興起。

道光末年,咸豐縣蒲草堂(今龍洞灣)的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後,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南戲"連升"班。

清末民國之初,南戲流傳遍及咸豐城鄉,縣城、清水塘、老里壩等地均有職業衣箱演出。南戲玩友,圍鼓坐唱,更為普遍。咸豐縣城的聶介軒、聶祖廉、李德興、唐會雲、楊春軒等人,拼湊班底,艱難創業。因無家底,群眾稱之為"可憐班"。"可憐班"三起三落,歷盡艱辛,完整地傳承着南戲這一民間藝術形式。

及至解放初期,咸豐唐崖河流域仍有30多座廟台,每逢會期便有南戲戲班唱戲,重建、維修廟台也必邀戲班"踩台"。縣城350戶,就有4家有戲台。獨特的廟會文化,為南戲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咸豐縣流傳至今的"天元進城來,花子鬧戲台,踢個二提子,現出個鄧秀才",說的就是鄧小池"天元"南戲班在縣城萬壽宮演出的情景。

中國成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再度組建南劇戲班。戲班成員白天勞動,晚上演出,完全屬業餘性質。時任咸豐縣縣長肖繼何乾脆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1957年,湖北省戲劇研究工作室專門派人到恩施地區挖掘整理南劇傳統劇目,咸豐縣南劇老藝人聶介軒記憶驚人,經三年時間,他個人就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陸續刊登。其連台本戲《四下河南》,得到全省戲劇界的高度重視,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現場觀摩的全國戲劇協會主席田漢,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等對南劇的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2年,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出咸丰南劇專題節目。[2]

2003年,咸豐縣將縣南劇團升格為副科級事業單位;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在黃金時間滾動播出了"延邊、恩施、湘西三地民族文藝節目",對咸丰南劇進行了重點報道。

2005年9月,咸豐縣南劇團與縣成人中專聯合開辦了培養南劇人才的南劇藝術中專班,從全縣中小學擇優選拔了48名學員進行系統的南劇培訓;同年10月,咸豐縣成立了振興南劇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親任領導小組組長;

2006年7月,咸豐縣政府決定將全新演繹土家族大型民間故事劇《女兒寨》,將其打造成我州又一民族文化精品。

2007年,咸豐縣南劇被納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藝術特色

角色行當

南劇分生、旦、淨、丑四大行。

淨角、小生、生角、老旦、搖旦(即花旦)唱本音;正旦、小旦唱邊音。

有專唱登場生,開演正戲之前,由登場生出場唱帝王傳,介紹當天所唱正戲劇目劇情、定音等。

舞台美術

南劇表演着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總體是"大手大腳"。

南劇在化裝和人物造型方面,"首重扮裝,所謂扮貧像貧,扮富像富",在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聲腔曲牌

咸丰南劇聲腔曲牌。

1、南路聲腔(唱腔板式):

[正南路]:導板(散板),一流(4/4拍節),二流(1/4拍節),三流(散板),滾板(散板),慢三眼(4/4拍節),跟腔(4/4拍節),垛子(4/4 1/4拍節),哀子(1/4拍節)等。

[反南路]導板(散板),跟腔(4/4拍節),反一流(4/4拍節),反垛板(4/4拍節),反二流(4/4拍節),反三流(散板),垛三眼(4/4拍節)等。其中,反三眼(又名"反八寶")為8/4拍節,陰調二流(1/4拍節)。

[南北雜]導板(散板),一字(4/4拍節),二流(4/4 1/4拍節),三流(散板),哀子(1/4拍節)等。

[四平調](4/4拍節),垛板(1/4拍節),四平夾安慶(4/4拍節),清水冷(散板)等。

2、北路聲腔唱腔板式:導板(散板),一流(4/4拍節),起板(1/4拍節),慢二流(2/4拍節),快二流(1/4拍節),流水(1/4拍節),三流(散板),哀子(1/4拍節),飛僚子(1/4拍節),數板(1/4拍節),垛板(1/4拍節)消眼板(1/4拍節)等。

3、上路聲腔唱腔板式:導板(散板),一字(4/4拍節),二流(1/4拍節),消眼板(1/4拍節),三板(散板),哀子(1/4拍節),垛板(4/4 1/4拍節),起板(1/4拍節)等。

4、雜腔,由彩腔、彩調(即小調)所組成,有下列唱腔板式:

[九腔十八板](4/4拍節),[家住在](4/4拍節),[催命鼓](2/4拍節),[幽冥鍾](散板),[清官頭](2/4拍節),[梭鋼](2/4拍節),[三更天](4/4拍節),[倒板漿](2/4 1/4拍節),[疊斷橋](2/4拍節)等。

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間奏)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

伴奏樂器

南劇伴奏音樂由弦樂、擊樂兩部分組成。

弦樂是伴奏音樂之一,樂器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嗩吶和蓋板子。

南北路戲以京胡為主奏樂器,上路以蓋板子為主奏樂器。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

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沖子鈸、馬鑼、鈎鑼、可子、邊鼓、尺板。

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凡唱、做、念、打,擊樂都緊密配合,貫徹始終。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所謂"半台鑼鼓半台戲"即此意。

樂隊由司鼓指揮,鑼鼓牌子近百餘支,常用的有"望家鄉"、"倒脫靴"、"僚子"、"下山坡"、"大出場"、"小出場"、"雞頭"、"豹子頭"、"收頭"等。

唱腔

南劇是以南、北、上路聲腔兼崑曲、雜腔小調的多聲腔劇種。

南、北路聲腔源於楚調,與荊河戲有直接淵源關係,其南路聲腔溫柔婉轉,北路聲腔高亢舒展;

上路系彈戲、川梆子,聲腔由秦腔(梆子腔)演變而成。

三大聲腔同台演出,長期流傳,與地方藝術、語言、民樂、土俗相融合,逐漸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劇種。

據咸豐縣南劇團統計,咸丰南劇的唱腔板式,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間奏)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

傳統劇目

南劇"劇目多是傳奇戲和歷史故事戲,傳統劇目有近千個。

南劇"連本戲有《封神》、《吳越春秋》、《楚漢相爭》、《三國》、《隋唐》等二十多部。

傳統南劇:《秦湘蓮》、《二度梅》、《王寶釧》、《御河橋》、《鳳儀亭》等。

戲壇泰斗譽為"峽谷之音"的《八義圖》。

現代劇目:《張二嫂做中》、《窯場風波》《彩禮還家》、《傷腦筋的人》、《捉新郎》、《土司夫人》、《唐科長祝壽》、《會喝酒的女人》、《女兒寨》、《走過風雨橋》、《穆柯寨》、《轅門轎子》、《西蘭卡普》、《武家坡》等。

移植劇目:《小二黑結婚》、《江姐》、《三里灣》、《劉三姐》等。

保護措施

傳承意義

南劇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其劇目繁多,經挖掘整理的南劇劇本上千個。其內容從封神、列國、三國,到水滸、楊家將、說岳傳等歷史演義無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傳承人物

聶介軒:對咸丰南劇的發展貢獻巨大,諳熟南劇的南、北、上路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創辦、經營業餘戲班。解放後,他又為創辦"勞動劇團"立下汗馬功勞。特別從1957年起,他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他所整理的連台本戲《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

於繼明:武漢市戲曲學校第一屆專科畢業生,1974年調到咸豐。在隨後的22年間,於繼明共導演了100多台南劇,其中有10餘部獲得了各級獎項,包括《唐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還與省戲校聯繫,並帶隊伴讀,培養了20多名南劇後起之秀。1983年,南劇《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參加全州創作劇目匯演,分別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接着赴省演出,又分獲演出和創作一、二等獎。

傳承現狀

南劇行當嚴謹,分生、旦、淨、丑四大行當,各行當均文武兼備、表演上文戲武唱、大手大腳、尤重做功,人物造型注重扮裝。但鑑於各地南劇藝人的去世和戲班消失等現狀,急需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

傳承保護

解放後,貫徹"改人改戲改制"的戲曲方針,政府先後在恩施、宣恩、咸豐、來風、鶴峰組建5個職業南劇團,加強領導,培訓學員,繼承、改革南劇藝術。

咸豐縣南劇團

新中國成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組建南劇戲班。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

1956年,咸豐"勞動劇團" 拿到了由省文化廳簽發的以南劇署名的專業劇團營業執照,咸豐職業南劇團正式成立。[3]

來鳳縣南劇團

來鳳縣南劇團於1952年3月1日在湖北恩施翔鳳鎮註冊成立。

主要從事創作、演出劇目,傳統藝術整理加工與保護,送文化下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等工作。


社會影響

南劇從產生一直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300多年的歷史。南劇在咸豐縣、來鳳縣等地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南劇具有其特有的社會價值。

南劇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是在鄂西地區多元文化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戲劇,是土家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南劇具有廣泛認可的大眾性。

南劇在傳承的過程中,從最初的土司階層,到改土歸流後的地主階層逐漸走向了民間,成為咸豐縣內乃至恩施州內大眾喜愛的主流劇種。南劇的劇本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詞多雜有鄂西地方方言,通俗易懂,人民群眾耳熟能詳。

南劇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其劇目繁多,經挖掘整理的南劇劇本上千個。其內容從封神、列國、三國,到水滸、楊家將、說岳傳等歷史演義無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南劇具有外延的可塑性。咸丰南劇在繼承傳統衣缽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不僅移植了大量其他劇種,而且在樂器伴奏上,還加入了揚琴、琵琶、笙甚至西洋樂器。南劇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性。

南劇表演的內容大都積極健康,愛憎分明,教化人們棄惡揚善,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着人們的是非判斷能力,影響着人們的世界觀。

相關視頻

南劇《穆桂英招親》

來鳳南劇之拚命書記02

參考資料

  1. 土家族藝術之花——南劇 , 搜狐 2018-07-09
  2. 恩施南劇 , 黨政機關 2019-09-11
  3. 咸丰南劇《唐崖土司夫人》備戰晉京展演 , 快資訊 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