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懷瑾

於 2021年6月27日 (日) 14:06 由 HL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南懷瑾

圖片來自xuite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譜名常泰,又名常鏗懷瑾,又號玉溪[1][2],生於中國浙江樂清縣,文化學者。

南懷瑾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曾在多所大學擔任教授,並受邀在多個機關、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其生平致力於傳播中國文化。2012年9月29日於中國大陸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

目錄

生平

1918年,南懷瑾生於中國大陸浙江樂清縣南宅殿後村,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南懷瑾後來就讀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肄業於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3]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懷瑾遠赴西南地區屯墾戍邊。回到四川後,在中央學校軍官教育隊教書。不久,南懷瑾隱居峨嵋山大坪寺出家,法號通禪。在寺內鑽研佛教典籍三年後還俗。後在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講學。

1949年,南懷瑾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到台灣。他在台灣支持佛教印經工作,也協助中國佛教法師至台灣弘法。他在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都有開課,之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許多文化界與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樑徐芹庭古國治也是他的弟子。

1983年,王昇蔣經國解職,解散劉少康辦公室。王昇曾跟隨南懷瑾學習佛教,為避禍,南懷瑾於1984年移居美國,成立維吉尼亞「東西學院」。

在蔣經國去世後,南懷瑾再度回到台灣活動,李登輝的請益對象,包括蘇志誠劉泰英,都曾會見南懷瑾。據傳,李登輝曾經利用南懷瑾的人脈,安排密使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秘密談判與交流。南懷瑾曾創立了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80年代末,南懷瑾移居香港,經香港進入中國大陸活動,曾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

1988年,中國共產黨高層透過南懷瑾,表示願意與中華民國政府接觸。1990年底,李登輝派遣蘇志誠鄭淑敏,至香港與中國大陸當局進行會談,中共代表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秘書楊斯德。雙方在南懷瑾安排下見面,與談人士還有尹衍樑、日後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及老幹部許鳴真。但是李登輝否認這項報導,指出蘇志誠與鄭淑敏是以私人身份前往香港,拜會其師南懷瑾,在其處遇見中國大陸人士,此次會談非經由他授權[4]

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最後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草稿,上書三項原則:一,和平共濟,祥化宿願;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要求雙方簽字,但是台灣與大陸兩方都不願回應。蘇志誠以「李先生不會同意我出名的」,予以婉告。南懷瑾見兩邊都遲疑,於是寫了兩封信,名為「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封給李登輝,一封給江澤民、楊尚昆,分別交由蘇志誠、汪道涵各自帶回。南懷瑾說,「如果三個月內,兩邊都不回信,也不簽字,就到此作罷,不要再找我了!」事後,兩岸都沒有給南懷瑾任何下文,南懷瑾因此在兩岸秘密溝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場。

1990年,泰順縣文成縣水災,南懷瑾立刻創建了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機構賑災。1990年2月14日除夕百歲老母撤手西歸。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中國大陸上海。2006年後長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創立太湖大學堂,後建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多間中國大陸大學,如北京大學等。

2009年4月8日中午,南懷瑾妻子王翠鳳在溫州家壽終正寢,享年九十四歲。

2012年9月20日,太湖大學堂秘書處發表公告稱,南懷瑾正住於禪定。隨後,多家媒體報道稱南懷瑾已於9月29日下午在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5][6]。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唁電中說:「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

年表

評價

  •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台灣出版,受到了廣泛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達18次;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中國大陸,同樣風靡一時。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斥其為「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8]
  • 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李偉國認為,南懷瑾「在講解中調動其平生讀書、實踐、閱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學養和獨到觀點,游乎經史子集之中,博徵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學術觀點,不論出世入世,評比精義,正說反說,更提示《莊子》出入禪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話語,深入淺出,為讀者開啟智慧之門戶。」
  • 南懷瑾的弟子王學信在對其的回憶錄中寫道:「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9]
  • 學者余世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南懷瑾的態度比較複雜:一方面,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存在着很多問題。

參考文獻

  1. 南懷瑾. 話說中庸. 東方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6081610. 
  2. 賈丹華. 南懷瑾先生年譜及其他.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190-3031-5. 
  3. 新華網.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蘇州逝世 享年95歲. 騰訊網. [2012年9月30日] (中文). 
  4. 南懷瑾傳病危 李登輝「密使不是我派去的」. 聯合早報. 2012-09-20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1) (中文). 
  5. 太湖大學堂:南懷瑾「正住於禪定」. 文匯報.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6). 
  6. 敬告. 懷師追思.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中文). 
  7. 「人文世界」. 中央研究院 (人文世界雜誌社) (中文). 
  8. 南懷瑾︰「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 大公報. 2012-09-30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9) (中文). 
  9. 王學信. 杏壇春意暖 教化滿人間——記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海內與海外 (北京市: 中華全國歸國僑華僑聯合會). 2006, (10). ISSN 10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