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漫记系列--我和西双版纳有个约定(李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南行漫记系列--我和西双版纳有个约定》是中国当代作家李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南行漫记系列--我和西双版纳有个约定
鸿雁南飞,天气渐凉。转眼间,北方已是枯藤老树昏鸦,满天飞舞雪花了。
我,追随着雁阵一路南行,落脚在西双版纳。一下飞机,西双版纳就和我来一个热烈地拥抱,顿时让我汗流浃背,真切地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热情奔放。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的南端,与老挝、缅甸相邻,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据资料记载,西双为“十二”的意思,而版纳是“千块良田”的意思,意指这里有十二个千块良田。
这里四季如春,一片片热带雨林和奇花异草把这片土地装扮得美丽迷人。
我客居的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景洪市,傣语的意思是“黎明之城”。传说佛祖夜巡于此正值黎明时分,故而得名“景洪”。景洪市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一条澜沧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一条流沙河在此汇入澜沧江,沿着逶迤的山脉奔流南下,是一处居山临水的神秘之地。
久居北方,来到一座处处透露着热带风情的城市,不禁耳目一新;街市上随处可见的身着艳丽服饰的傣族姑娘,更是赏心悦目。
清晨的西双版纳有着专属于这个地方的清凉,早晨七点多天才放亮,来到户外,空气里透着沁人心脾的草木香气。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峦,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阴影。夜的露珠迎着太阳发出闪亮的光来,像山间精灵在枝叶上跳舞。
信步走在街上,营销普洱茶的店铺比比皆是。一家禅茶一味的招牌十分吸引人的眼球,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主人很热情,招呼我落座后,冲泡一壶普洱茶,一边品着茶,一边介绍起普洱茶来。
普洱茶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现今为布朗族、德昂族。有关普洱茶的渊源,相传为三国时期“武侯遗种”,“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茶农都会祭拜。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境内有十二大古茶山,拥有13万亩茶园,所产普洱茶畅销海内外。
随着话题的深入,店主人详细介绍了普洱茶的分类及品鉴。从制法上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从外形上分为饼茶、沱茶、砖茶,从时间上分为老茶和新茶。优质的普洱茶具有质、形、色、香、味、气、韵七品。看着色泽橙黄、清亮透明的茶汤,似融化的玛瑙,让人赏心悦目。嗅着浓而不腻,清而不扬,重而不闷的浓郁香气,韵味悠长,香气似米香,如花香,像果香……千变万化,不可言喻。细细品味,清爽滑润,醇和甘甜,舌根生津,味中有味,变化万千,犹如聆听一首音乐的余音绕梁,恰似看好风景的山色有无。在漫漫岁月的流逝中,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茶品丰富多彩的变化,加之品茶人面对时间长河的心理感动,使得品饮老茶成为难得的享受,真切地感受到了禅茶一味的意韵。
普洱茶的冲泡与其它茶有所不同,普洱茶需用沸水冲泡,先洗茶1—2次,再冲泡,以2—4道茶味道最佳;而且泡茶的水温与冲泡速度均有严格要求,其冲泡方法有孔雀开屏、普洱入宫、游龙戏水、凤凰点水等十种之多,被演绎为茶艺传承下来,流传至今一千七百余年。
普洱茶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其降血脂、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防衰老等十二大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质,显著的功效而蜚声中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傣族为自治州的主要民族,人口33.3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傣族民居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代表,俗称竹楼。古时以木、竹做桩、楼板及墙壁,分上下两层,房顶用茅草或瓦块装饰,呈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禽和堆放农具什物,整个建筑空间高大,风格优美灵巧。如今,傣族村寨都以砖混结构代替了竹木结构,但外形上还保留了“干栏”的形式和人字帽,底层成了停放家用轿车的场所。旅游经济使傣乡人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甘蔗一样节节甜。
哦,西双版纳,我会慢慢地读你,一点点地懂你。在生命的旅程中,与你结一段缘,续一段情。[1]
作者简介
李芙,男,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