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

外文名称;Nanzheng County fire

agency stilts tax Association

基本特征;5个

剧目;180余个

大戏;20多本

表演内容形式;五大类

协税高跷社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陕南文化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1]

基本内容

协税高跷社火表演曲目繁多,内容非常丰富,仅老艺人白敬民(协税镇上街村社火会会员)处,就保存有所扮演的新旧折子戏剧目180余个,大戏20多本。现今还表演的仍有120个。其主要曲目有《女娲庙降香》、《反五关》、《反冀州》、《哪吒闹海》、《万仙阵》、《黄河阵》、《吕洞宾戏牡丹》、《鸿门宴》、《许田射鹿》、《青梅宴》、《草船借箭》、《长坂坡》、《水淹下沛》、《黄河楼》、《姜子牙下山》、《闹龙宫》、《闹天宫》、《闹地狱》、《收黑虎》、《杀六贼》、《盗芭蕉扇》、《三顾茅庐》、《火烧葫芦峪》、《反长沙》、《斩韩信》、《战长沙》、《战碗城》、《捉放曹》、《大报仇》、《唐王游金湖》、《大拜寿》、《秦琼卖儿》、《胡奎卖头》、《赵匡胤卖华山》、《劈门卖画》、《铜台破辽》、《大破天门阵》、《穆柯寨招亲》、《杨七郎招亲》、《佘塘关》、《穆桂英破洪州》、《赵匡胤下河东》、《贺氏骂殿》、《击鼓骂曹》、《赵匡胤送亲娘》、《马武吃娃》、《严嵩吃包子》、《拿潘洪》、《寇准背靴》、《比翼鸟》、《滨铁剑》、《无影剑》、《大雪山》、《汾河湾打雁》、《三人头揭墓》、《鸳鸯被》、《血手印》、《水淹七军》、《古城会》、《单刀赴会》、《青河桥比箭》、《荆柯刺秦》、《专诸刺辽》、《吕布戏貂蝉》、《冯彦坐监》、《打镇台》、《天皇山祈雨》、《忠保国》、《甘露寺》、《铡美案》、《保龙图》、《芦花荡》、《天荡山》、《取经》、《打銮驾》、《串龙珠》《刘海撒金钱》《神农收“五参”》、《洪武鞭侯》、《传枪授锏》、《白蛇传》、《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七品芝麻官》、《张果老倒骑毛驴》、《二女子闹书房》、《盗银壶》、《麒麟送子》、《木连救母》、《辕门斩子》、《超生游击队》、《两亲家打架》、《逛新城》、《吹鼓手招亲》等。

协税高跷社火从表演内容形式可分为五大类,即以祭祀、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神戏类,现存表演曲目21个;以传统古典剧目为内容的戏剧类,现存表演曲目148个;以现代剧目中诙谐、幽默片断为内容的小品类,现存表演曲目5个;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的,现存表演曲目10个,还有即兴编排导演的,反映现实生活当中趣闻逸事的精彩场面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七种:多人表演;单人表演并一人扮俩表演;两人三条腿(两人合踩三条腿);倒退表演;穿插八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跷舞狮表演,即兴发挥表演(以两个社火会斗趣表演为主要内容)等

协税高跷社火能够表演的剧目繁多,前三皇、后五帝,历朝历代,直到当今社会,都有生动的表现形式;从舞台大戏到民间传说故事都能兼容并蓄。再就是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

原生态性和极强的完整性

在丘陵山区占主要成分的陕西地区,交通闭塞,一条与巴蜀连通的米仓道因偏僻难行,在很早就被冷落荒芜,这使得协税高跷社火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协税高跷社火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较为完整的表演曲目。

极强的民间性

诞生于唐朝,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的协税高跷社火,一直是群众进行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的重大文化活动,是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民俗文化艺术之一。在表演风格上也非常的大众化,协税高跷社火把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舞台戏剧艺术用最朴实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大众百姓,让最底层的民众在娱乐中得到教化,因此,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兼容性

协税高跷社火既可扮演古典戏剧,也可扮演现代戏、民间传说故事,还可即兴发挥,现编现演。同时,对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借鉴吸收,促进了各种地方文化的交流渗透,使有着“湖广街”称号的协税古镇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地。

表演的高难度及自如灵巧性

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著称。最高的腿子长达2米,这在陕西社火表演行列中是最长的腿子,表演队伍走在大街上,如巨人一般,站在大街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到巧,训练有素的表演者大步流星,行走如风,表演时可走八字,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作跳扭摆等动作,十分灵巧;协税高跷社火最为称奇的是两人三条腿和高跷狮子。特别是两人三条腿的表演,四条腿的两个人组合成三条腿的高跷社火,让人叹为观止。表演高跷社火十分危险,不经严格训练者绝对不准上场表演,年龄偏大者也不能上场表演,街道湿滑时也不能上场表演,否则,就有发生意外的危险。

主要价值

协税高跷社火,是协税社火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已历经千年传承,是当地群众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社火艺术中别具特色。由此,使协税古镇被世人誉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在陕南民间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协税高跷社火已成为当地群众节日当中离不开的文化娱乐精神需求,直到当今兴盛不衰,这儿的人们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悠久的传承具有历史价值,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表演内容(即剧目),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它绝技般的高难演技,又具有贵重的科学价值。

一、协税高跷社火有“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之说,传承谱系分“家传”和“师传”两种,自古相传,源远流长。按传统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正月初一至十七大闹周边市县,千百年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二、协税高跷社火以其“高、巧、奇、险、美、趣、斗”为显著特点,属高难动作的哑剧艺术,它的人物造型犹似一幕幕诙谐幽默、夸张生动的活漫画,有借古讽今、扬善惩恶、热闹喜庆、宣传教育之功效,使观众在寓教于乐中笑而观之、乐而思之、意味无穷。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仍然被群众喜闻乐见,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展现了它教化民众、弘扬文化的实用价值。

三、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它源于当地早期为祭祀习俗的需要而表演神戏开始,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发展到现今可扮演各种历史剧目、民间传说和现代戏的剧情和人物。在专业传统古典戏剧团许多剧目失传的当今,而协税高跷社火会却保存有一百多本折子戏、二十多本大戏,并保存有不少古典戏剧服装、头帽和道具。尤其珍贵的是老艺人陈清德保存的一件清朝光绪年间的红蟒袍。协税高跷社火的传统脸型谱式,也属一种极为讲究的脸谱艺术,分“对脸破脸悬脸碎脸转脸定脸”六种。其次,早期为之伴乐的有一种乐器,当地称作“三马驹(方言,是用牛角和竹筒制作成约一米多长的口吹乐器,吹时仰面朝天)”,已属稀罕之物,很难一见。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内容、形式及相关道具,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四、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花样颇多,精彩传神。有“多人表演”、“一人扮俩表演”、“两人三条腿表演”、“高跷倒退表演”、“穿插8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跷舞狮”和“即兴发挥表演”等等。如似诸葛布阵,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两人合踩三条腿表演与高跷舞狮,其高难度如似杂技,表演时惊险壮观、妙趣无穷。这两种表演,要求表演者要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在当地被称为“绝活”,是值得研究和传承的独特技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历史渊源

南郑协税高跷社火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历史悠久,经历了大唐时代的产生期、宋代的成熟期、明清时代的鼎盛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直至的曲折发展期。

唐朝时,协税已形成一个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的经济重镇,由原先的一条“湖广街”发展为前街与后街,两条街内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农民赶集买卖,使得集市市场十分兴盛红火。较为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协税古镇逐渐密集的人口数量,为协税高跷社火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道教和佛教盛行,协税古镇四邻有大小庙宇13座,各种热闹的庙会,为协税高跷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而当地人民群众由于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的需要,使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形成与表演内容受之影响,初具雏形。

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高跷社火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即逐渐更新、升华、完美的过程。从当初单一的以“祭神送神祭天眼” 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扮演各种历史剧目中的人物,弘扬传统道德思想,教化民众的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他们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社火表演活动中,既恪守传统的祭祀礼仪,又大胆创新,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的民俗表演艺术日臻完美,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彩。

现今,协税高跷社火尚存上街、下街两个社火会,以他们传统的组织形式在节日期间为南郑城乡、汉中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服务

分布区域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隶属汉中市。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中上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筑南郑城后,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其称沿用至今。

南郑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07′~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北与汉中市汉台区跨江相连,县界总长度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辖30个镇(乡),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95个村民委员会,17万多户,总人口55万,其中少数民族17个374人。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全县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年均径流量为23.5亿立方米,分别汇入汉江和四川省嘉陵江。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916,3毫米。全年无霜期267天。林地18万余公倾,森林覆盖率达61.18%。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钛、钒、铜、铅、锌、镍、钴、白云岩、石英岩、石灰石、磷、水晶、重晶石、煤等24个品种。其中石灰石储量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境内河溪纵横,有塘库湖泊60座,水利资源丰富。

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120万年以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南郑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富足的养分,加之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县域民间文化光彩夺目,协税高跷社火尤其是这样。

相关器具

1、木制高跷腿子:高跷腿子采用山坡向阳处的刺杉木制作,这样的木质轻巧、光滑、耐磨,且不打滑。高跷腿子早期为两米高,现今为了安全下降为1.8米到1.6米。身穿戏装的演员将木制腿用布带绑缠在脚和腿上,表演进、退、跳、跃、穿插、挑逗等各种动作。

2、服装、头帽、胡须:

服装:是扮饰角色的穿戴,以展示人物身份的着装。显示出富贵、贫贱、官民等级, 以唐为例:王穿黄,3—4品穿紫,5品穿红,6品以下穿绿,胥吏穿青色,平民百姓着青衣、小帽装等。另有武官穿铠甲、兵勇皂衣扎靠,此外还有蟒袍绱衣霞帔等,总之根据剧情而定。

头帽:也按晶级而定,根据剧情,分王帽、乌纱帽、将军魁、二郎叉、两页瓦、勒子、外带等级的硬翅子等,有软、硬之分,等级之别,与服饰相吻合,为显示人物的身份所用。

胡须:按年龄层次和剧情人物所定。如:三须、张口、一条龙、燕儿胡等。

3、道具;

①主要道具:是展演剧情的工具,如“矛、锤、钺、戟、牌、棒、枪、杈”等十八般武器,及生产生活所需之物,根据情节需要为扮演者手持之物,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更加逼真,节目更加精彩传神。

②马鞭:古曰“出师之要,全资马力”,为表现狩猎、征战之用。

③饰物和布景:根据剧情,用竹编、纸糊、皮筋、树梢及火、灯等烘衬,渲染剧情与现代布景一致

相关视频

非遗展演:高跷社火(南郑县)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