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卫建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前不久,在位于首钢技师学院的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内,拿着技师学院学生们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刚刚获得首届“北京大工匠”称号的首钢机电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卫建平,回忆起30年前自己第一次接触数控机床时的情形,“那是1988年,也是首钢公司的第一台数控机床。”卫建平回忆道。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在工业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机床较为依赖手工不同,数控机床使用程序控制,不仅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高,产品质量稳定,而且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工人需要编制加工程序,将过去手工完成的加工变成程序代码。对于卫建平来说,每天和庞大的机器打交道,除了有硬功夫,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我们每做一个工件,都是在和0.01毫米的误差较劲。”卫建平认真地说。

  从“摇摇把”到编程序

  1984年,卫建平从首钢技校毕业,进厂当钳工。那年,他18岁,和所有那个年代进工厂的技校毕业生一样,从学徒工做起,每天跟着师傅。“那时候正是首钢大规模建设的时期,我们的口号是‘三天不卸甲、一天打八仗’。”卫建平说,不管工作多累,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学习。两年后,他考取了首钢公司机械制造工艺大专班,毕业后进入公司机械厂,当上了车工和铣工。

  别人不理解,“大家都是按部就班从学徒工干起,到时间就提级加工资,学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几年后,机会来临的那一刻。

  1989年,首钢机械厂要加工一件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设计图纸出来了,但没人能把这个工件加工出来。厂里找来当时技术等级最高的八级老车工,用传统机床干了6天,最终工件还是废品。老师傅摸着紫铜工件,一言未发,默默地离开了。看着老工匠黯然离去的背影,卫建平的心被刺痛了。

  当时,首钢机械厂已经有了数控机床。卫建平琢磨着,老工匠做不出来的活儿,并不是手艺不及,而是因为工件形状复杂,超过了人力所能及,但是,在未来,这样的工件需求会越来越多。人工做不出来的,机器能不能干?他决定用数控机床试一试。操作数控机床要先编程,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还是个新鲜事物,更别说编程了。没人教,也没人懂,卫建平对照着使用手册自学,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学习编程序。3天3夜后,程序编出来了,工件也做出来了。于是,厂里的第一代数控机床操作工,非卫建平莫属。

  “过去做工件,要靠摇摇把,现在用编程。”卫建平说,“改变的东西太多了,过去功效低,劳动强度大,工件质量也因人不同而千差万别。数控机床就不一样了,做多少个工件都是一个标准,分毫不差。”但是,这也意味着,对机床操作工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