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建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不久,在位於首鋼技師學院的北京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內,拿着技師學院學生們在數控機床上加工出來的零部件,剛剛獲得首屆「北京大工匠」稱號的首鋼機電公司數控車工高級技師衛建平,回憶起30年前自己第一次接觸數控機床時的情形,「那是1988年,也是首鋼公司的第一台數控機床。」衛建平回憶道。

  機床是製造機器的機器,在工業發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機床較為依賴手工不同,數控機床使用程序控制,不僅生產效率和加工精度高,產品質量穩定,而且對操作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工人需要編制加工程序,將過去手工完成的加工變成程序代碼。對於衛建平來說,每天和龐大的機器打交道,除了有硬功夫,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我們每做一個工件,都是在和0.01毫米的誤差較勁。」衛建平認真地說。

  從「搖搖把」到編程序

  1984年,衛建平從首鋼技校畢業,進廠當鉗工。那年,他18歲,和所有那個年代進工廠的技校畢業生一樣,從學徒工做起,每天跟着師傅。「那時候正是首鋼大規模建設的時期,我們的口號是『三天不卸甲、一天打八仗』。」衛建平說,不管工作多累,每天下班後他都要學習。兩年後,他考取了首鋼公司機械製造工藝大專班,畢業後進入公司機械廠,當上了車工和銑工。

  別人不理解,「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從學徒工干起,到時間就提級加工資,學不學又有什麼區別?」區別就在幾年後,機會來臨的那一刻。

  1989年,首鋼機械廠要加工一件形狀比較複雜的工件,設計圖紙出來了,但沒人能把這個工件加工出來。廠里找來當時技術等級最高的八級老車工,用傳統機床幹了6天,最終工件還是廢品。老師傅摸着紫銅工件,一言未發,默默地離開了。看着老工匠黯然離去的背影,衛建平的心被刺痛了。

  當時,首鋼機械廠已經有了數控機床。衛建平琢磨着,老工匠做不出來的活兒,並不是手藝不及,而是因為工件形狀複雜,超過了人力所能及,但是,在未來,這樣的工件需求會越來越多。人工做不出來的,機器能不能幹?他決定用數控機床試一試。操作數控機床要先編程,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還是個新鮮事物,更別說編程了。沒人教,也沒人懂,衛建平對照着使用手冊自學,一個字符一個字符地學習編程序。3天3夜後,程序編出來了,工件也做出來了。於是,廠里的第一代數控機床操作工,非衛建平莫屬。

  「過去做工件,要靠搖搖把,現在用編程。」衛建平說,「改變的東西太多了,過去功效低,勞動強度大,工件質量也因人不同而千差萬別。數控機床就不一樣了,做多少個工件都是一個標準,分毫不差。」但是,這也意味着,對機床操作工的專業知識要求越來越高,要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