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度斑嘴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斑嘴鸭
原圖鏈接

印度斑嘴鸭(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 [1]:是鸟纲鸭科的大型鸭类。印度斑嘴鸭[2] (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英文名:Indian Spot-billed Duck)属雁形目鸭科鸭属,又称印缅斑嘴鸭。曾被置于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下的缅甸亚种haringtoni,但其与东亚分布的中国亚种zonorhyncha在形态、迁徙习性和分子上有所区别,现多数的观点将其与中国亚种之间按不同种对待,并将斑嘴鸭的中文名保留给Anas zonorhyncha,而把Anas poecilorhyncha更名为印缅斑嘴鸭。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喜开阔。觅食于浅水区域和农田等生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休息时常成对或集群漂浮在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印度斑嘴鸭
  • 拉丁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
  • 别称:印缅斑嘴鸭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雁形目
  • 科:鸭科
  • 属:鸭属
  • 种:印度斑嘴鸭
  • 亚种:2亚种
  • 命名者与年代:Forster, 1781
  • 英文名称:Indian Spot-billed Duck
  • 英文名称:Indian Spot-billed Duck
  •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印度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绿色而闪金属光泽的翼镜,翼镜前缘白边宽,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三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宽阔的白缘,形成明显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处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镜前缘的白色。下体较中国斑嘴鸭羽色较淡斑点明显。胸淡棕白色,杂有褐斑;腹褐色,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后部较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 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上嘴大都棕黄色,中部开始变为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开始变黑,体羽棕色边缘较宽,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920-1350克,♀890-1250克;体长♂525-621毫米,♀498-638毫米;嘴峰♂51-59毫米,♀47-55毫米;翅♂253-296毫米,♀232-290毫米;尾♂88-130毫米,♀84-114毫米:跗蹠♂40-49毫米,♀40-46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相似种绿头鸭虽然个体大小相似,但体色明显不同。绿头鸭雄鸭头绿色,远处看起来呈黑色,雌鸭头部亦较斑嘴鸭雌鸭深暗,而体色则较浅淡,因此无论是飞翔时还是在很远处,都容易认出来。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通常发现在0-1.8米深度的水中。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常常将头顶没入水下,翘起尾巴觅食。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现存(留鸟):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 现存(非繁殖地):泰国

繁殖方式

该物种的关系是一夫一妻制。由于印度北部和南部的水位不同,繁殖季节也不同:即印度北部从7月到10月,而印度南部从11月到12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中亦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苔藓、草茎和草叶构成,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巢的大小为外径250-300毫米,内径150-200毫米,深7-9毫米。每窝产卵7-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6.5(53-60)毫米×40.5(38-43)毫米,重48(42-54)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6-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随亲鸟活动和取食。 印度斑嘴鸭已知会与其他同类的野鸭自然交配,并与太平洋黑鸭和棕颈鸭杂交。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对印度斑嘴鸭的估计总数量为150,000-1,100,000只。趋势说明:怀疑该物种正在以未量化的速度减少,但是据信,下降速度不足以迅速达到物种数量趋势标准下的易受伤害阈值。


參考文獻

  1. 印度斑嘴鸭. 百度百科. 2008-06-09. 
  2. 印缅斑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百問中文庫.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