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度斑嘴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印度斑嘴鴨
原圖鏈接

印度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1]:是鳥綱鴨科的大型鴨類。印度斑嘴鴨[2] (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英文名:Indian Spot-billed Duck)屬雁形目鴨科鴨屬,又稱印緬斑嘴鴨。曾被置於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下的緬甸亞種haringtoni,但其與東亞分布的中國亞種zonorhyncha在形態、遷徙習性和分子上有所區別,現多數的觀點將其與中國亞種之間按不同種對待,並將斑嘴鴨的中文名保留給Anas zonorhyncha,而把Anas poecilorhyncha更名為印緬斑嘴鴨。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翼鏡綠色具金屬光澤。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喜開闊。覓食於淺水區域和農田等生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休息時常成對或集群漂浮在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於孟加拉國中國柬埔寨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印度斑嘴鴨
  • 拉丁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 別稱:印緬斑嘴鴨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雁形目
  • 科:鴨科
  • 屬:鴨屬
  • 種:印度斑嘴鴨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Forster, 1781
  • 英文名稱:Indian Spot-billed Duck
  • 英文名稱:Indian Spot-billed Duck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

印度斑嘴鴨雄鴨從額至枕棕褐色,從嘴基經眼至耳區有一棕褐色紋;眉紋淡黃白色;眼先、頰、頸側、頦、喉均呈淡黃白色,並綴有暗褐色斑點。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緣較淺淡。初級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藍綠色而具紫色光澤,近端處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綠色而閃金屬光澤的翼鏡,翼鏡前緣白邊寬,翼鏡後緣的黑邊和白邊,飛翔時極明顯;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緣,形成明顯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處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鏡前緣的白色。下體較中國斑嘴鴨羽色較淡斑點明顯。胸淡棕白色,雜有褐斑;腹褐色,羽緣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上體後部較淡,下體自胸以下均淡白色,雜以暗褐色斑;嘴端黃斑不明顯。 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幼鳥似雌鳥,但上嘴大都棕黃色,中部開始變為黑色,下嘴多為黃色,亦開始變黑,體羽棕色邊緣較寬,翼鏡前後緣的白紋亦較寬,尾羽中部和邊緣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920-1350克,♀890-1250克;體長♂525-621毫米,♀498-638毫米;嘴峰♂51-59毫米,♀47-55毫米;翅♂253-296毫米,♀232-290毫米;尾♂88-130毫米,♀84-114毫米:跗蹠♂40-49毫米,♀40-46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相似種綠頭鴨雖然個體大小相似,但體色明顯不同。綠頭鴨雄鴨頭綠色,遠處看起來呈黑色,雌鴨頭部亦較斑嘴鴨雌鴨深暗,而體色則較淺淡,因此無論是飛翔時還是在很遠處,都容易認出來。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內陸各類大小湖泊、水庫、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澤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出現在沿海和農田地帶。通常發現在0-1.8米深度的水中。

生活習性

留鳥。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群。善游泳,亦善於行走,但很少潛水,常常將頭頂沒入水下,翹起尾巴覓食。活動時常成對或分散成小群游泳於水面,休息時多集中在岸邊沙灘或水中小島上。有時將頭反於背上,將嘴插於翅下,漂浮於水面休息。清晨和黃昏則成群飛往附近農,田、溝渠、水塘和沼澤地上尋食。鳴聲宏亮而清脆,很遠即可聽見。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見的主要為水生植物的葉、嫩芽、莖、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類、草子和穀物種子。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現存(留鳥):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越南。 現存(非繁殖地):泰國

繁殖方式

該物種的關係是一夫一妻制。由於印度北部和南部的水位不同,繁殖季節也不同:即印度北部從7月到10月,而印度南部從11月到12月。營巢於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草叢中或蘆葦叢中,也營巢于海岸岩石間或水邊竹叢中,在山區森林河流岸邊岩壁隙縫中亦見有營巢的。巢主要由苔蘚、草莖和草葉構成,產卵開始後親鳥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墊於巢的四周,結構甚為精緻。巢的大小為外徑250-300毫米,內徑150-200毫米,深7-9毫米。每窩產卵7-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6.5(53-60)毫米×40.5(38-43)毫米,重48(42-54)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6-3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隨親鳥活動和取食。 印度斑嘴鴨已知會與其他同類的野鴨自然交配,並與太平洋黑鴨和棕頸鴨雜交。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對印度斑嘴鴨的估計總數量為150,000-1,100,000隻。趨勢說明:懷疑該物種正在以未量化的速度減少,但是據信,下降速度不足以迅速達到物種數量趨勢標準下的易受傷害閾值。


參考文獻

  1. 印度斑嘴鴨. 百度百科. 2008-06-09. 
  2. 印緬斑嘴鴨的外形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百問中文庫.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