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卵圆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卵圆蝽

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s (Stal,1867),属半翅目、蝽科。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可以为害毛竹、黄枯竹、淡竹、红壳竹、刚竹等。以若虫、成虫在竹枝梢、竹杆上群集吸取汁液,

被害枝逐渐枯死,影响竹子生长、下年度出笋及竹材质量,危害严重的,全株枯死。

别 名竹蝽象,打屁虫

中文学名卵圆蝽

拉丁学名Hippotiscus dorsalis (Stal,1867)

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 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目半翅目科蝽科属卵圆蝽属种卵圆蝽分布区域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西藏等

形态特征

体长13.5-15.5 mm,宽7.5-8.0 mm。卵圆形,体灰褐色,密布黑色刻点,具白粉。头钝三角形,前端缺口状。

中叶短于侧叶。触角5节,黄褐色。复眼内侧有1光滑小区。前胸背板后部均匀隆起。小盾片末端有黄白色月牙形斑,无刻点。

桶形,高1.4 mm,直径1.2 mm,淡黄色。卵块产,每块有卵8-28粒,以14粒为最多,呈两行交错排列。

卵近孵化前,在卵一侧出现三角形黑线,中间被1黑线垂直分为2,在三角形两底角下方各有1椭圆形红点。

若虫 若虫5龄。5龄体长9.5-13.00 mm,棕黄色,有黑色刻点。触角4节,灰黑色。翅芽黑色,从胝到翅芽为弧形,从中后胸侧缘到腹末有“V”字形黑斑。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2-4龄若虫越冬,4龄占95%以上。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活动取食,5月底、6月上旬成虫羽化

6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7月上旬出现若虫,10月底、11月上旬若虫越冬。

当日均气温在10 ℃以上,持续3d,即4月上旬越冬若虫活动频繁,多于晴天9时后爬行上竹,傍晚、遇雨及低温仍然下竹,

爬入落叶下隐蔽,4月中、下旬气温较稳定,上竹若虫少下竹,多群集在老竹枝、秆节上下取食,愈是生长衰弱老竹、倒伏竹,

若虫聚集愈多。一个秆节最多有若虫150余头。当若虫口器插入竹内后,常停息一处取食数日,取食凶猛,

尤以5龄若虫更明显。被害竹先由叶萎凋落、枝枯变色到秆枯失水而死。若虫取食高峰时,分泌排出的臭液也多,

群集若虫下方,竹秆及地被物上被排泄物所润湿,似喷洒油污,可嗅到恶臭气味。可根据臭味大小,判断竹林被害轻重。

老熟若虫在羽化前2.0-4.5d停止取食。在相对湿度65%以下,羽化的成虫展翅不正常,在75%-90%之间,

湿度愈高,羽化愈少。初羽化成虫需经2d停息,始可活动。成虫不活跃、少飞翔,爬行到竹秆节进行补充营养,

也喜聚集在老龄竹上取食。成虫经15-35d补充营养,开始交尾。交尾以8时及17时左右为多,中午交尾者极少。

每次交尾需时1d多,最多达64 h。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两次交尾间相隔3-4d,最多相隔8d。雌虫经多次交尾后,

开始产卵,产卵时间多在15-8时,以20时为多,约占70%以上。每雌一生产卵4-7次,每次产卵1块,为8-28粒,

一生共产卵70-90粒。卵产于1-2龄竹竹叶背面,偶见产于竹枝或竹叶正面。

卵经4-7d孵化,孵化全天进行,以19-5时最多,占60%以上。初孵幼虫从卵盖黑色三角形处的盖缝中爬出,

即围在卵块壳的四周静伏,不吃不动,体色由浅变深,体长逐渐增加,经3-6d蜕皮。2龄若虫比较活跃,

分散爬行至竹的小枝节的上下或枝桠交界处取食,很少活动,受惊可排出少量臭液。3龄若虫爬上竹的大枝节上下、

枝桠交界处和竹秆上部节的上下取食。若虫从腹部自排或受惊排出臭液,远远可闻到恶臭。臭液排出时落在人体上,

可使皮肤发黄、起泡,严重者可引起溃疡。4龄若虫再取食35-40d,排除臭液,坠落地面,爬入枯枝落叶下越冬。

竹卵圆蝽捕食性天敌有蜘蛛3种、广腹螳螂及蚂蚁2种。蜘蛛属盗蛛、猫蛛及黑胜利狼蛛,均能捕杀若虫及成虫。

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卵期黑卵蜂,广泛分布于竹林中,产卵初期即7月上旬,平均寄生率为5.17%,7月中、下旬为27.29%,

7月下旬为58.75%,产卵后期即8月上旬为76.50%。寄生菌为白僵菌,若虫、成虫均可被寄生,竹林中以成虫显症为多,

寄生率4.8%。竹卵圆蝽发生地区,天敌种类基本相似,以黑卵蜂对抑制该虫的发生起重要作用。[1]

参考资料

  1. 卵圆蝽,搜狗,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