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卷毛鹈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卷羽鹈鹕原图链接

卷毛鹈鹕(学名:Pelecanus crispus)是一种大型的白色水鸟,

体羽灰白,眼浅黄,喉囊桔黄或黄色,颈背具卷曲的冠羽。是生活在沼泽及浅水湖的一种鹈鹕,

主要为内陆淡水湿地的鸟,但也出现在海岸潟湖及河口,在小岛的大片芦苇或空旷处营巢繁殖。

觅食时张嘴,以囊袋捞入大量水,滤去水后吞食其中的鱼。飞行时颈部回收,双翅缓慢振动,

常在水面做长距离滑行。以鱼类为食。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亚洲东部一带。

中国见于北方,冬季迁至南方,少量个体定期在香港越冬。 产于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1]

繁殖方式

卷毛鹈鹕迁徙在三月,繁殖期为每年4-6月。营巢于近水的树上。

每窝产卵3-4枚,卵为淡蓝色或微绿色。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一般经过30-32天。

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

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

啄食带回的小鱼。父母首先抛出他们的食物在巢。年轻的鹈鹕可以在12周起飞,且独立于14-15周。

外形特征

卷毛鹈鹕体长160~180厘米。嘴铅灰色,长而粗,上下嘴缘的后半段均为黄色,前端有一个黄色爪状弯钩。

全身灰白色。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枕部羽毛延长卷曲。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均为乳黄色或肉色。

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铅灰色,上下嘴缘的后半段均为黄色,

前端有一个黄色爪状弯钩。下颌上有一个橘黄色或淡黄色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大型皮囊。

体羽主要为银白色,并有灰色。飞羽为黑色,有白色羽缘。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

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均为乳黄色或肉色。颈部较长。翅膀宽大。尾羽短而宽。腿较短,脚为蓝灰色,四趾之间均有蹼。

体羽灰白,眼浅黄,喉囊橘黄或黄色。翼下白色,仅飞羽羽尖黑色(白鹈鹕翼部的黑色较多)。颈背具卷曲的冠羽。

额上羽不似白鹈鹕前伸而是成月牙形线条。

虹膜浅黄色,眼周裸露皮粉红色;嘴上颚灰色,下颚粉红;脚近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11000-15000g;体长160-180mm;嘴峰362-450mm;翅680-800mm;尾160-180mm;跗跖121-149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内陆湖泊、江河与沼泽,以及沿海地带等。在中国,卷羽鹈鹕季节性分布于闽江河口湿地一带。

生活习性

卷毛鹈鹕喜群居。鸣声低沉而沙哑。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

也善于在陆地上行走。颈部常弯曲成“S”形,缩在肩部。卷羽鹈鹕会迁徙一段短距离。

它们飞行时的姿态很优美,将颈昂起像鹭科,而且整群会一同飞行。

卷羽鹈鹕以鱼为主食。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亚洲东部一带。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卷毛鹈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

其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据估计,全球卷羽鹈鹕的数量在1万至2万只左右,

其中有4千至5千对配偶。卷羽鹈鹕在湿地区域繁衍,它们的栖息地分布虽然广泛,

从欧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到蒙古以及中国沿海和香港地区,但是这些栖息地却非常分散。

湿地枯竭和渔民捕杀曾是卷羽鹈鹕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它们还面临着其他威胁,包括游客和渔民的惊扰、湿地栖息地破坏与改造、水污染、与高架电线碰撞以及滥捕滥渔等。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