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阳书事七十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历阳书事七十韵》是一首古诗,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商朝甚至更早就拥有了文字,而正是文字的诞生,让诗词的记录得到了可能,诗词的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诗三百》;两汉时期的乐府古诗[1];魏晋南北朝新的文学取向;李唐的诗歌高峰与词的兴起;赵宋的诗的绵延和词的高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
“ |
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 汉置东南尉,梁分肘腋兵。本吴风俗剽,兼楚语音伧。 沸井今无涌,乌江旧有名。土台游柱史,石室隐彭铿。 曹操祠犹在,濡须坞未平。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鱼书来北阙,鹢首下南荆。 云雨巫山暗,蕙兰湘水清。章华树已失,鄂渚草来迎。 庐阜香炉出,湓城粉堞明。雁飞彭蠡暮,鸦噪大雷晴。 平野分风使,恬和趁夜程。贵池登陆峻,舂谷渡桥鸣。 骆驿主人问,悲欢故旧情。几年方一面,卜昼便三更。 助喜杯盘盛,忘机笑语訇。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 炽炭烘蹲兽,华茵织斗鲸。回裾飘雾雨,急节堕琼英。 敛黛凝愁色,施钿耀翠晶。容华本南国,妆束学西京。 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笙。促筵交履舄,痛饮倒簪缨。 谑浪容优孟,娇怜许智琼。蔽明添翠帟,命烛拄金茎。 坐久罗衣皱,杯频粉面骍.兴来从请曲,意堕即飞觥。 令急重须改,欢冯醉尽呈。诘朝还选胜,来日又寻盟。 道别殷勤惜,邀筵次第争。唯闻嗟短景,不复有馀酲。 众散扃朱户,相携话素诚。晤言犹亹亹,残漏自丁丁。 出祖千夫拥,行厨五熟烹。离亭临野水,别思入哀筝。 接境人情洽,方冬馔具精。中流为界道,隔岸数飞甍。 沙浦王浑镇,沧洲谢脁城。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 半渡趋津吏,缘堤簇郡甿.场黄堆晚稻,篱碧见冬菁。 里社争来献,壶浆各自擎。鸱夷倾底写,粔籹斗成□。 采石风传柝,新林暮击钲。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露冕观原野,前驱抗旆旌。分庭展宾主,望阙拜恩荣。 比屋惸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 远岫低屏列,支流曲带萦。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 忆昔泉源变,斯须地轴倾。鸡笼为石颗,龟眼入泥坑。 事系人风重,官从物论轻。江春俄澹荡,楼月几亏盈。 柳长千丝宛,田塍一线絣.游鱼将婢从,野雉见媒惊。 波净攒凫鹊,洲香发杜蘅。一钟菰葑米,千里水葵羹。 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 早忝登三署,曾闻奏六英。无能甘负弩,不慎在提衡。 口语成中遘,毛衣阻上征。时闻关利钝,智亦有聋盲。 昔愧山东妙,今惭海内兄。后来登甲乙,早已在蓬瀛。 心托秦明镜,才非楚白珩。齿衰亲药物,宦薄傲公卿。 捧日皆元老,宣风尽大彭。好令朝集使,结束赴新正。 |
” |
— [唐代]刘禹锡 |
中西方诗词特点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2];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参考文献
- ↑ 古诗、律诗、绝句与乐府诗歌有什么区别?你分得清吗?,搜狐,2017-11-02
- ↑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全文,搜狐,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