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见韶山(张小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见韶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又见韶山》中国当代作家张小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又见韶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来个毛泽东……”每当这恢弘大气的旋律奏响,总会让人想起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时刻。

一曲《东方红》歌词简单,情感炽热,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多少人民群众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深情,成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而韶山,这座诞育了一代伟人的革命圣地,又令海内外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瞩目远眺红旗冉冉升起的地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如海,伟人的足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此行湖南,韶山行便是其中的重头戏。早在二十年前,彼时自驾游尚未兴起,我便同爱人随团到韶山参观,尽管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个大概,但当时情景却历历在目。故地重游,难掩心潮澎湃,尤其是今年的生日有幸与党的生日赶在了同一天,于红色氛围中汲取精神食粮,更令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来到韶山时正值夏季的一场雨,驾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眼前恍若出现了一个背着褡裢,迈着大步急行的少年,挥笔写下一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便毅然决然告别父老乡亲,北上离开了家乡。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正气。

按照网上预约的参观流程,我们首站抵达了毛泽东广场。雨势渐大,但广场前却人头攒动,庄严肃穆,天南海北的游客自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怀揣相同的热忱,瞻仰伟人风范,不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新时代剪影吗?抬头仰望铜像,主席身着中山装,高大魁梧,目光炯炯,正视前方,面带微笑,令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亲近之意,又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和鼓舞,再回过神时泪水早已浸湿了眼眶。

撑着伞走过几道长坡,便来到了主席故居门前。这栋简朴的江南农舍,虽无华丽装饰,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屋前约一亩的池塘映入眼帘,池水碧绿,微风习习,这便是主席少时常游于此的南岸塘。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毛主席的旧居后曾说,主席少年游池塘,中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越游越宽广。一行人感慨之余,对主席自信豪迈的体魄与胆识也更为敬佩。

推开吱呀作响的陈旧木门,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房屋,各室连通,居室、客厅、厨房、米仓等,无不沾染着旧时的风霜。主席少时耕种过的水田、菜地,闹过农民运动的毛氏三祠……时空重叠,雨季湿热,游人熙熙攘攘,但却如同商量好了一般屏气凝神,唯恐惊扰了这片清幽之地。

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走进馆中,一行“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大字尤为瞩目,苍劲有力的字体,精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跟随讲解员穿越时空隧道,每一砖一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一张张清晰分明的发票,一件件打满补丁的衣物,一封封发人深省的信件……无一不让人深刻感悟伟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开天辟地的英雄壮志。

6000余件的旧物中,最让人动容,无法挪动脚步的是一份泛黄的护理记录。1976年9月8日,工作人员用红蓝两色笔详细记录了毛主席在这一天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下午4时37分,是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时间长达30分。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离开了我们。”

回顾毛主席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而也正是这样伟大的领袖,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斯人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风范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走出纪念馆,连日来的阴雨天久违的放晴,金色的阳光笼罩大地,我不禁想,倘若生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动荡时代,我同样愿意追随仁人志士寻求救国图存之道,去渴求刺破黑暗真理之光。

“这个伟大历史胜利,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

而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千千万万个我们,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走过韶山才懂得,做人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韶山,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一路留恋,一路回望,红星的光芒照亮整座山谷,恍然间我仿佛又看见,那个少年背着行囊,迎着曙光,走向了山外的广阔世界。[1]

作者简介

张小芳,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济源北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