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韶山(張小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又見韶山》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小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又見韶山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來個毛澤東……」每當這恢弘大氣的旋律奏響,總會讓人想起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莊嚴時刻。
一曲《東方紅》歌詞簡單,情感熾熱,以樸實的語言,唱出了多少人民群眾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無限深情,成為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而韶山,這座誕育了一代偉人的革命聖地,又令海內外多少中華兒女魂牽夢繞,矚目遠眺紅旗冉冉升起的地方,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如海,偉人的足跡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此行湖南,韶山行便是其中的重頭戲。早在二十年前,彼時自駕游尚未興起,我便同愛人隨團到韶山參觀,儘管只是走馬觀花看了個大概,但當時情景卻歷歷在目。故地重遊,難掩心潮澎湃,尤其是今年的生日有幸與黨的生日趕在了同一天,於紅色氛圍中汲取精神食糧,更令我倍感驕傲與自豪。
來到韶山時正值夏季的一場雨,駕車行駛在蜿蜒盤旋的山路上,眼前恍若出現了一個背着褡褳,邁着大步急行的少年,揮筆寫下一句「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便毅然決然告別父老鄉親,北上離開了家鄉。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正氣。
按照網上預約的參觀流程,我們首站抵達了毛澤東廣場。雨勢漸大,但廣場前卻人頭攢動,莊嚴肅穆,天南海北的遊客自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懷揣相同的熱忱,瞻仰偉人風範,不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新時代剪影嗎?抬頭仰望銅像,主席身着中山裝,高大魁梧,目光炯炯,正視前方,面帶微笑,令人不由自主地生出親近之意,又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和鼓舞,再回過神時淚水早已浸濕了眼眶。
撐着傘走過幾道長坡,便來到了主席故居門前。這棟簡樸的江南農舍,雖無華麗裝飾,卻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屋前約一畝的池塘映入眼帘,池水碧綠,微風習習,這便是主席少時常游於此的南岸塘。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毛主席的舊居後曾說,主席少年游池塘,中年游湘江,老年游長江,越游越寬廣。一行人感慨之餘,對主席自信豪邁的體魄與膽識也更為敬佩。
推開吱呀作響的陳舊木門,青石泥牆和黑木灰瓦搭建的房屋,各室連通,居室、客廳、廚房、米倉等,無不沾染着舊時的風霜。主席少時耕種過的水田、菜地,鬧過農民運動的毛氏三祠……時空重疊,雨季濕熱,遊人熙熙攘攘,但卻如同商量好了一般屏氣凝神,唯恐驚擾了這片清幽之地。
參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是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走進館中,一行「為人民服務」的燙金大字尤為矚目,蒼勁有力的字體,精闢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跟隨講解員穿越時空隧道,每一磚一瓦都在無聲地訴說着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一段段珍貴的影像資料,一張張清晰分明的發票,一件件打滿補丁的衣物,一封封發人深省的信件……無一不讓人深刻感悟偉人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和開天闢地的英雄壯志。
6000餘件的舊物中,最讓人動容,無法挪動腳步的是一份泛黃的護理記錄。1976年9月8日,工作人員用紅藍兩色筆詳細記錄了毛主席在這一天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下午4時37分,是他最後一次看文件,時間長達30分。1976年9月9日0時10分,一代偉人毛澤東永遠離開了我們。」
回顧毛主席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一生。而也正是這樣偉大的領袖,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斯人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風範永遠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走出紀念館,連日來的陰雨天久違的放晴,金色的陽光籠罩大地,我不禁想,倘若生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動盪時代,我同樣願意追隨仁人志士尋求救國圖存之道,去渴求刺破黑暗的真理之光。
「這個偉大歷史勝利,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是千千萬萬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為中華民族建立的偉大歷史功勳。」
而生活在今天和平年代的千千萬萬個我們,同樣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走過韶山才懂得,做人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韶山,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穿越歷史的雲煙,日久彌新;歷經時代的風雨,更臻醇厚。
一路留戀,一路回望,紅星的光芒照亮整座山谷,恍然間我仿佛又看見,那個少年背着行囊,迎着曙光,走向了山外的廣闊世界。[1]
作者簡介
張小芳,河南濟源人,文學愛好者,供職於濟源北斗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